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看“粗口歌”流行校园
作者:李永虎 蒋亘光 邓华明
2005年第24期《半月谈》杂志校园话题栏目就“粗口歌流行”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粗口歌”出现的实质就是一种“宣泄”,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自由表达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和郁闷的方式,无可非议,它属于新形势下暴力语言的一种新的生存和传播模式。遗憾的是,如今的它被当成流行歌曲进入了圣洁的校园。“粗口歌”这类低俗的音乐给青少年提供了宣泄心理压抑的机会,但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长期接触这类语言对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家应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远离并抵制这种“文化”。
流行“粗口歌”的一条重要传播途径是社会。现在的学生已经成为视听的一代,无论是电视节目、动画片,还是网络,许多都是以武打、凶杀、枪战、暴力、色情为主,模仿力极强的孩童很容易受此类影视的影响形成语言暴力,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言语中表现出暴力倾向。例如,著名歌星王蓉在与网络歌手公开PK时就推出一曲《芙蓉姐夫》,其词中就有“臭名昭著、体形像猪、长得像青蛙、活见鬼、不要脸”等攻击人身的话语;网络歌手则推出一曲《狂蓉你听着》回骂。这种以歌唱的形式在网络上互相对骂的现象,给演唱者增加了不少知名度或收入,但更多的是引起了众多青少年传唱和改编,大人们根本无法阻止,越阻止歌曲越粗口,这是商业社会带来的恶果和隐患。
还有,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跟不上社会变化不说,学生从电影、电视、录像里学来的“知识”,就己经够老师们头痛了,更不必说社会当中还有许许多多恶习,让学生们深感新鲜和刺激。其实,这些所谓的新鲜是充满毒素的,学生们一看到它会立刻被吸引不说,还会在心里念念有词,从而诱导出“粗口歌”来。
另外,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由于许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往往忽视了家庭方面的教育,有些家长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但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方面讲,再好的家庭教师也不如父母的一言一行,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偶像。有些家长不理解或因在生活中遇到种种不愉快的事情,压抑着回到家里,又看见孩子不听话,于是就粗言俗语往孩子身上泼,久而久之,孩子也学到了“榜样”,尤其是家长在平时与人相处交谈时的一举一动,更是语言暴力的温床。这种语言暴力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就很有可能产生行为上的暴力。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时刻警惕,以避免孩子效仿。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社会、校园(不单单指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在其中)三者是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也正如此,我们学校对于学生的语言暴力,多次召开会议,让家长、老师和学生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预防,治标先治本,我们倡议要从自我做起,尽量不要在学生们面前出现语言上的色情或暴力行为,从而注入有效的“预防针”。动员学生多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开拓视野,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惟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暴力语言在学生中的滋生蔓延!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