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郑道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限制,课堂上更多的是“一言堂”,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很少,问题的答案往往以教师或参考书作为评判的标准。结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被剥夺了。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何为自主学习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上解释是: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要“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种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只是有条理地把问题阐述给学生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那么,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做到这点呢?
一、给学习想象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有了想象,人类就能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为问题的解决找到有效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学生就会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意蕴,而且会进行艺术再创造。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群童居然公开作贼,抱走稻草,还嘻嘻哈哈,大摇大摆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学生可能只感到场面好笑罢了。若教师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百姓贫困的整个局面。群童正因为家贫才公然“当面为盗贼”,从而学生领悟到作者想通过自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也会被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的问题,这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新。《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这样的想象题目,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课堂上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正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二、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来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思维的时间和机会。如教《斑羚飞渡》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看法,如“自我牺牲”、“团结协作”、“聪明机智”、“舍己为人”、“处事果断”、“不怕困难”、“技术娴熟”……又如教学《春》时,我向学生提出: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那春雨,无不充满着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你们还想出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学生经过片刻深思,思维的浪潮翻腾起来了:“春天像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现。
三、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很少,有的话也只局限于“听、说、读、写”中的动手写。心理学研究表明,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数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动口、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例如,指导学生读书时,让学生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学会怎样读书,而且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的美景。除了有同学用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草、春花外,还有的同学就动手来表达:有用画画的方式画出一幅图画,有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用实物投影展示课前收集的春的图片和资料。这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大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天地。如学习《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如果必要的话,一些课文可以编成课本剧来上。例如,《变色龙》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根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此题就是为学生动手而设计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因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怕麻烦,怕费时,而放弃这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四、给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交流的好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智慧火花只有在思想与思想碰撞中才能竞相绽放。我们发现,语文课上学生与文本交流不够,学生与学生交流不够,学生与教师交流不够,教师应在生本、生生、师生间保证足够的交流与互动的时间,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行道树》一课时,我就安排学生自己提问、共同解决的交流方式。例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有学生说:有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还有学生问:为什么说“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大家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讨论,深入理解了课文,明白了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扬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交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和喜悦时,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秋菊,吴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傅国亮等.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