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学校管理需要换位体验
作者:孙洪振 梁兴军
3.反串研修制
为了让每位教职工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知道与自己工作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学校工作的整体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新任教师要在半年内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岗位进行学习研修,被反串岗位的责任人就是反串者的培训教师。
(1)平等岗位间的研修。让不同岗位的教师深入到与各自密切相关的岗位了解体验其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如让老师们到图书室、阅览室体验一天后,可以了解到及时归还图书能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如果某份书刊长期在一个人手中,既降低了图书的使用价值,又影响了其他老师需要。了解到及时做好登记的意义:这是学校教师学习的材料,是上级检查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门面;要求做好登记不是图书管理员难为借阅老师,而是他的职责,也是借阅者应尽的义务和必要的手续;借阅登记是自己上进的记录,是领导观察一个教师的重要依据,自己页面上的充实记录是一份荣誉,可以增加借阅者的责任心。再如让班主任和科室人员到档案室研修,可认识到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了解到与自己有关的档案收集工作,知道哪些材料应当注意收集并及时送档案室,否则可能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整理和存档工作。
(2)越级研修。跨越直接上级学习了解更高层次的工作。其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在学校教研活动方面,可让每位教师超越教研组长代替教科室主任送交有关材料,如研讨记录可让组员直接送往学校分管领导或上级来检查时直接送到检查人员手中,这种跨级报送可以让当事者产生如果不成样子,就拿不出手的感觉。通过这样的体验就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做好工作的意义,教研组成员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教研组长要求做这些工作,也就不会再埋怨教科室主任多事了。配合这种越级研修制度还可实行延误负责制,因为你的材料没有及时上交,由当事人直接送往最终去处,影响的上一级工作也由当事人代为完成。如某项材料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影响了装订工作,那么当事者去替管理人员装订或者当事者请求责任人帮忙完成。
(3)不同级别互换研修。为了增进上下级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可以让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相互体验各自的工作,如班主任可以体验一下政教主任的工作,政教主任可以到某个班当一天班主任,这样能够相互了解各自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能够体会各自工作的难处,从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积极配合完成各自应当做的工作。校长可以抽时间去上几节课,虽然大多数校长都是从课堂上走来的,但时间一长可能对一线教师的酸甜苦辣有所淡忘,通过再次的深入体验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教师的甘苦及他们的内在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管理思路。教导主任可以替业务校长安排一项学校工作,从而站在学校整体的高度上看待本年级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校长的意图。
三、换位体验的意义
这种管理方式的初衷是引导员工积极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自觉开展各项工作,让他们学会与学校各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使学校的运转和谐良好。事实上这种方法的实施不仅使每位员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立足自己看自己变为立足整体要求自己,更重要的是给学校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从学校功能看,学校的功能已经从“工具性”功能逐渐向“精神性”功能转化。学校不再仅仅是立足培养社会建设人才而工作,而是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提高。
从学校管理职能看,学校领导的管理职能由行政性、监督性职能逐渐转变为组织性、引导性、激励性职能。管之善在于理,由于领导不再疲于对各项工作的“管”,自然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创新“理”的思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发现利于师生发展,便于学校运行的新思路新方法。
从学校资源开发看,实现了学校潜在信息的资源化利用。在传统的制度管理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流通于管理者和当事人之间的狭窄渠道不能得到公开,教师个性化的工作实况和鲜活的思想都被量化为抽象的、可比较的、冰冷的分数,这样当事者得到的反馈信息(最终量化结果)都是变了形的、被主观化、简单化了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个人量化成绩不理想,常常把责任归纠于检查者的意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认为自己一切都差,破罐子破摔。而成绩较好者则认为一切都好,不知道成绩的高和低可能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别,而且成绩低的同事在很多地方却比自己要强得多。这种以分数为标志的简单化衡量,把一切丰富的事实都简单化了,让好的和差的同样丧失前进动力。就信息本身的价值来看,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次次地被掩盖,就个人来看,创新的花朵自开自落,对集体来说许多本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都被熄灭在萌芽状态。换位体验则把这些长期被忽略的信息资源激活,使之在员工之间及各部门之间高效流动,快速增值。
从制度落实的方式看,实现了制度落实的课程化,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各种工作细则的落实靠员工,检查监督则靠管理者。而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各种制度的落实都变为员工的工作展示和相互学习,成为和备课上课一样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成为员工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蒲蕊.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实现学校的组织变革.教学与管理,2005(10).
[2] 温恒福.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反思与中国当代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