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反思与探索
作者:肖 蕾
3.“好学生”的越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归源于过度角色化
越轨行为是过度角色化带来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以往,人们一提到青少年问题和越轨行为,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那些“坏学生”。而现在,“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已经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自虐和他虐这样两种极端行为。前者将导致自闭、自杀等倾向或行为,如北京的高中生隋鑫因父母逼迫她考高分而服毒自杀;后者将导致暴力倾向或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或行为,如伤害动物、杀害他人、参加非法组织等,前面提到的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和徐力杀母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这些越轨行为虽其形式各异,但性质却是一致的。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早已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而更多地依赖于表扬、关注等外在的东西,久而久之,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只是具有高要求的社会角色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完全丢掉了自己的积极主动权。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限制乃至放弃与提高成绩无直接关系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隔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他们获得了诸如“高材生”、“优等生”、“好学生”等赞誉,然而,这是以他们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的许多隐患为代价的。
四、探索如何解决“过度角色化”带来的问题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并不会都成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青少年。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影响是可以预想的。如果学生们的心理、人格等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健全完善的发展,如果“好学生”在优秀的背后是一堆麻烦的心理问题和一颗经不起挫折的心,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青少年问题尤其是“好学生”的越轨问题就很可能由特殊现象转为普遍现象。
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认定学生是“人”,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所以,不能将过高的期待和要求施于他们尚未成熟的身体和心理上。
1.社会方面
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社会舆论,都应该首先把握这一点,给学生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社区教育、团体教育等非制度化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精神、交际、道德等方面教育孩子们。对于“好学生”,则应该尽量避免制造过度的褒扬氛围,以防给他们造成沉重压力或使他们自骄自大、不思进步。
2.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甚至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等,这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好学生”,则应该加深对他们的家庭和内心的了解,然后给以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同时避免给予过度的表扬及过高的期待,避免人为制造“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别。另外,对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的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做些许更改。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造就知能两全、身心健康的“好学生”。
3.家庭方面看
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业竞争使现今的父母们人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转移于学习之上。无论是“择校”还是聘请名师做家教,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情况下是过高的期待)。父母们不应该仅仅以“成绩好”、“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而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并且要注意发现他们隐藏在成绩和才能背后的心理和品格,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分析和把握自己,而不是把家长的判断、认识和过高的期待强加于他们身上。
4.学生个人方面看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努力目标,并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和期待,不因一些外在原因而盲目地给自己添加过重的压力。
总之,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下,才能正视“过度角色化”在学生们身体上、心理上及行为上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找寻恰当有效的方法将其解决。
“角色化”为个人进入社会做着各方面的准备,这固然是有其独特功用的。但是,一旦孩子们被“高度”角色化甚至“过度”角色化,虽然他们似乎可以满足外界社会的角色期待,但如果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因此而受到影响、阻碍,那么他们就难以成为所属社会的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如果这样做了,那么,那些于情于理都不该发生的身心问题及越轨行为就可能会不断减少甚至不会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咏慧.哈佛琐记.北京:三联书店,1997.
[2] 王振宇.儿童社会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吴增基.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胡彬.谈谈“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湖南教育,2000(23).
[5]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际欣.悲剧究竟发生在哪里——兼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高校理论战线,1996(12).
[7] 关颖.论父母教育素质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从“好学生”杀母谈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6).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