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构建校园生活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董长茂
一、校园生活课程的构建形成
校园生活课程随现代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学校教育新变化,解决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应运而生。
地处鄂西山区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已有68年的办学历程,由于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学生在校寄宿。上世纪末,靠“半军事化”和严明纪律、严格管理的模式,曾一度享誉全市乃至全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思想的变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逐渐感到“严格管理”是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但“严格管理”不是最完善的教育模式,仅靠“严格管理”不能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寄宿制学校如何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引领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和谐幸福地发展。如何扬长避短,发扬和培植自身教育优势。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职能,这些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经过反复尝试和深入探讨,我们提出了构建校园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用课程教学的形式规范学生校园生活,通过生活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锻炼,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全面提高素质,身心和谐发展。由被动地监管——到通过教学与训练——引领自主发展成长。实现了育人方式的变革,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学生思想品行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
构建校园生活课程,为适应新的变化、解决新的问题提出的新的教育管理设想。我们把学生在校内除课堂学习和活动课、选修课以外的活动称为校园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培养兴趣、自主运动等等方面。力图通过合理安排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学生的各种活动,整合校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生活与教育融合的规范、系统、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活课程。我们期望的校园生活课程的理想模式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把校园生活作为课程来研究和设计,本质上是使校园生活既是生活同时又成为教育。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途径,使校园生活课程成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宽阔的育人平台。
二、校园生活课的价值与作用
构建起校园生活课程,我们觉得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其一,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决不是光靠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习就能实现的。而必须在多种环境、多种实践中去训练、体验和内化。校园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但校园生活经设计和整合可以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课,这个课程对学生学习知识、处理信息、培养习惯、学会交往、发展特长、增强体魄、磨练意志等有独特的功效,是其他单一的教育方式所不能完成的。
其二,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生活的群体性,这种群体生活正是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心集体、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其三,学生寄宿在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处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充分享用学校创造的各种条件,在学校课程的规范教育和约束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三、校园生活课程的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以及教育政策法规、学生在校生活的规律和现状、校园生活课的特点。通过探索与思考,我们给校园生活课明确定位:以“健康生活,和谐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培养目标。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本学科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掌握生活技能;进行人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具体的三大教学任务。
为规范教学活动,我们编制了校园生活课程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范教学活动。新问世的《校园生活课程教学大纲》,分概论、本文、实施办法及措施三大部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校园生活课程的性质、构建依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编制原则、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成绩评价、贯彻要求、实施办法及措施等等。它既是一个较为规范的校园生活课程教学的教学指导文件,又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四、校园生活课程的教学实施
校园生活课程分校园生活知识课和校园生活实践课两大部分,每周一课时排入课表,由教务处和政教处联合主管,依据《校园生活课程大纲》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确立教材内容,由生活教师、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分别指导校园生活课程的实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生活课程教学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校园生活课,顺应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由被动监管到引领成长,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举措,是对在校寄宿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突破性的创新,校园生活课应成为学校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学科之一。
这个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处理信息、培养习惯、学会交往、发展特长、增强体魄、磨练意志;是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心集体、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处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充分享用学校创造的各种条件,在学校各种规范的要求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等等,他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独特的功效,是其他单一的教育方式所不能完成的。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校园生活课的重大意义以及他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边积极性,是开好校园生活课的重要保证。
2.铸建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生活课程教师队伍
校园生活课程的开设,急需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的生活课教师队伍。实行德育队伍聘任制,优化组阁制,把教师中的优秀人员,优先选拔到班主任、德育辅导员、生活教师的德育工作队伍中来,采用送出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队伍素质,以确保校园生活课程顺利高质量的实施。
3.建立校园生活课程管理督查制度,逐步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加强校园生活课的管理,建立检查督导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和学生学习情况考查与评价。
逐步完善评价机制,推行《德育学分制》、《高中生毕业标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实现目标和标准。
加强校园生活课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建立《成长档案》,记写成长反思日记,引导自我反思,自悟自省,自我修正,自主发展。
4.强化校园生活的教育性、目的性,寓教育于校园生活之中
开展以“健康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讲求“诚信”,倡导“博爱”,拥有“四心”(爱心、孝心、责任心、同情心)。
启动“人文教育工程”,推进读书活动,营建书香校园;开展“五A五比争五A”的竞赛活动;开展“卫生红旗”、“文明寝室”、“示范班级”等创建活动,营建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人人知书识礼,个个儒雅风范”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5.挖掘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充实新的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人文教育工程”,推进“寝室文化建设”,进行五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化道德准则。
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宽育人渠道,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
6.以活动作为校园生活课的载体,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
组建校报、山魂文学社、昭君学通社等文学社团和校园网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部;组建“青春美艺术团”、“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SPA体育俱乐部”、“田径、球类训练队”、“体、音、美特长训练班”、“科技发明创造制作组”等,为生活实践课开辟活动阵地。
组织“文化科技节”、“体育艺术节”、“寝室篮球赛”、“文艺晚会”、“九小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
7.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幸福和谐发展
努力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建文化园,修读书楼亭,塑孔子像,书文化警示语,立名人雕像,绿化环境,美化校园等等,倾力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开放校园健康网吧、图书阅览。兴建体育场地,增添体、音、美运动娱乐器材。逐步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改进校园生活课教学,最大可能地满足校园生活课程的需求。
构建并开设校园生活课程是个新的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开课实验,对于改善和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文明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做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和实践,使之逐步完善。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