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作者:陈万勇 章楚祥




  
  2.结合现实,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即生活”,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当前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正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我们把语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生活,把文言搞得越来越远离现实。要知道,文言不单是墨痕堆积而成的读物,而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对文言的阅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古人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这个人当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但他们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而应该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所以,项羽虽然在青锋一抹之后倒在乌江边上,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司马迁的文字透视出自己命运的方向,我们依然能够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把握我们命运的走向。”这就是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为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例如,上《寡人之于国也》,我引导学生作了如下一系列的思考:办事情要符合规律,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要把发展生产、满足并丰富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首位。由此结合现实来反思,我们就可以想到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和谐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就能够明白中央为什么特别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要把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一件全国性的大事来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百姓的基本生存,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社会才可能保持基本的稳定。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链接和转换,学生的思维却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设定的时空界限,跃过历史的阻隔,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之中。
  其实,这样的教学实例不胜枚举,譬如:学了《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代策士的说辩艺术,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说话技巧和表达能力;上了《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可以用其中的“十思”来观照唐代的兴盛与衰亡的演变历程,进而来验证中国各朝各代的发展轨迹;上了《〈指南录〉后序》,再结合《离骚》,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古人的生死观”为话题展开讨论;读了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可以延伸开去,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苏轼”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知悉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习染苏轼达观的人生襟怀……如此,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思想,历史的文本重新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谁还会说文言文过了时?谁又能说文言文不实用?
  
  3.注重运用,丰富写作的形式和素材
  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身体而死去,相反,选入教材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开掘,它将是学生写作的一座富矿。
  在文体上,我们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写作文言文,这样的文章简练含蓄,典雅精致,能给读惯了白话文的当代人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全新感受。事实上,自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在“诚信”的话题作文中写出《赤兔之死》获得满分以来,几乎每年高考都会有用文言写出的优秀考场作文,由此,我们不能看出,文言文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依然还葆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具有白话文所不能替代的独有的优势。在内容上,文言文更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只要翻一翻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就不难读到大量以课本中的文言文为素材的“故事新编”类的文章,更不难读到大量引用古诗文名句的上乘之作,毫不夸张地说,文言文就是我们写作时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文言文的写作,更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在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彰显文言文在高考这一人生关节环节中的实用性,这恐怕比任何的架空分析都来得实在,比任何的试题训练都来得直接,也比任何的宣传都更有说服力,比任何的结果都更有可信度。例如,上《鸿门宴》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将课文改写成评书,让学生分别登台演说,既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又巧妙地锻炼了写作能力。学《荆轲刺秦》时,我抓住学生喜欢武侠的特点,让学生拓展阅读,看《史记》中的侠士,以“我喜欢的侠客”为主题,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常常会从写作的角度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或者提供作文话题锻炼学生运用素材的意识和能力,或者指定文中的素材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正是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学生从课本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的提升,几乎在每一次平常作文或考场作文中,我都能看到巧妙地化用文言课文中的名句或素材的优秀作文,这不能不说是“致用”这一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
  哲学是抽象的,但艾思奇却能用形象通俗的笔法演绎出明白晓畅的《大众哲学》,相对论是深奥的,但爱因斯坦却能用一个姑娘等待情人的漫长和相处的易逝来生动地阐释它,只要我们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思想,力争做到生活化、形象化,深入之,浅出之,学生就会品味到学习文言的妙处,体会到学习文言的益处,感受到学习文言的乐趣,然后亲近文本,诵读感悟,迁移明理,并逐渐为其所化,品性得以涵养,心灵得以濡染。如此,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艰境自然可以摆脱,难懂和难记的难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形成和“民族智慧”的汲取也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