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高二《物理》新教材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张志刚




  通过对现行教材《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一学年的使用,笔者深感现行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由繁变简,由旧变新,特别是增加的现代科技内容作为阅读教材,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耳目一新。但使用中发现新教材中有些问题需要商榷。
  
  一、概念表述与符号应用方面的不妥之处
  
  1.“能源环境”一节中首先介绍了常规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最后提出了新能源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的问题。从教材安排上看流动的水是新能源,但从课后练习题上看水,水是常规能源。那么流动的水到底应是新能源还是常规能源?或者说流动的水什么情况下是常规能源?什么情况下是新能源?这个问题教材上没有表述清楚。
  
  2.“磁场,磁感应强度”一节通过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安培力来间接反映磁场的强弱,从而引入磁感应强度。教材中提到“导线方向”,导线哪来的方向?教材中多次提到“通电导线”,就连结论中也没有强调“通电导线”应为“通电直导线”。
  
  3.“自感现象”一节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把灯泡A和带铁芯的线圈L并联在直流电路中,接通电路,灯泡A正常发光。断开电路,这时可以看到灯泡A没有立即熄灭,相反,它会很亮地闪一下”。它一定会很亮地闪一下吗?
  
  4.“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一节中在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时有如下叙述:“振荡电路中发生电磁振荡时,如果没有能量损失,也不受其他外界的影响,这时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叫做振荡的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这样定义欠妥。学生会产生如下疑问:振荡电路不发生电磁振荡,或者有能量损失,或者受其他外界的影响,就没有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吗?
  
  5.“电磁感应”一章所选习题B组第(4)题中的“交流电”按现代名词应改为“交流电流”。“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一节所选练习题第(2)题中“17-1所示的实验中”应改为“17-2所示的实验中”。
  
  6.中学教材电路中的电键的连接很混乱,有的图是电键动片接电路中电势高的一点,有的图是电键的静片接电路中电势高的一点,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电路图中的电键静片应接电路中电势高的一点。
  
  二、习题设计与答案方面的不妥之处
  
  1.“电功和电功率”一节中,在讲完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电路中电功率大于热功率后说:“例如一台电动机,额定电压是220V,线圈电阻是0.4Ω,在额定电压下通过的电流是50A”。这段叙述欠严格。因为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可能正常工作(转动),也可能不正常工作(不转),因此应改成“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50A”。
  
  2.“电场”一章所选习题B组第(3)题,讲的是一电场,它的电场线相互平行,但间距不等。如图,问这样的电场可能吗?参考答案讲不可能。实际上,一个区域存在方向相同的两种匀强电场,上方场强大,下方场强小。这是可能的。
  
  
  3.“电磁感应”一章所选习题A组第(4)C问:当角速度恒定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线圈面积有何关系?参考答案是成正比。本题不够严格。实际上,利用
   或E=BLV都可以推导得出E=NBωScosθ,θ是线圈平面跟磁感线的夹角,当cosθ恒定且不为零时,E跟S成正比,当cosθ等于零时,E跟S就无关。
  
  三、教材内容方面的不妥之处
  
  1.“气体的压强”一节中讲到,“前面曾提到,在标准状态下,1cm3气体中含有2.7×103个分子”,这样叙述不妥。因为前面的教材中从未提到这个问题。其实在标准状况下,1cm3气体中含有的分子个数利用“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的体积等于22.4升”这个结论很容易计算出来。
  
  2.“电场、电场强度”,—节中得出场强的定义式E=F/Q讲到,E的单位是V/m,从定义上看,应是N/C而又怎么是v/m呢?接着又讲1N/C=1v/m,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很不好掌握。因为出现在这里,根本无法证明。
  
  3.“磁场·磁感线”一节中最后介绍了地磁场。地磁场内容在本节不妥。因为教材中介绍了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地磁场产生的原因——电磁流体的运动,短暂的电荷流动产生磁场,这些问题只有在建立了磁感应强度概念,了解了磁现象的电本质以后,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
  
  4.“电磁振荡”一节“阻尼振荡和无阻振荡”问题中有“另外,还会有一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周围空间中去”的叙述,因为什么是电磁波学生还不知道,放在这里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应放在“电磁波”一节中交待比较妥当。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