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对华东师大2003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商榷

作者:李 冰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以下简称教材)较以往的教材而言,删除了许多繁难的知识,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笔者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并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列举如下:
  
  一、内容错误
  
  1.初三(上)P34例6(4)“4x2+4x+10=1-8x”。经过整理后应为:“4x2+12x+9=0,”教材初三(上)P35解题过程误印为:“4x2-12x+9=0”,请给予更正。
  
  
  2.如右:图初三(上)P88练习2“△ABC是等腰三角形,AD、BE分别是∠A、∠B的角平分线,△ABD和△BAE全等吗?试说明理由。”几个角共用一个顶点时,为了避免引起混淆,应该用符号“∠”加“顶点字母在中间”的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角,故建议分别把∠A、∠B分别改为∠CAB和∠CBA。
  
  3.初三(上)P92“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它是正确或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这一叙述值得商榷。像《大陆漂移说》、《歌德巴赫猜想》等著名的假说,虽然根据已有的知识不能被判断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它们也是命题,建议改为“表达判断的语句叫命题。
  
  4.初三(上)P121“图25.2.7”中的天数等于:5+8+33+110+181+22=359天,和同册P120页的“图25.2.7是2002年全年365天的总体情况”的天数365天相差6天,请予以更正。
  
  
  5.如右下图,教材初三(上)P98习题24•3第5题“证明:矩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相等”。图形中把表示矩形4个顶点的字母从左上角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标为“CABD”不符合字母标注顺序的习惯,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养成做作业时不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标注字母的习惯,建议更正为按英文字母“ABCD”的书写顺序排列。
  
  二、内容重复或缺省
  
  1.初一(上)P155“试一试”和初三(上)P99“试一试”,都用相同的文字叙述了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怎样“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显得重复累赘。“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标准》采取了循序渐进的过程:“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用三角板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按照一定的步骤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况且,《标准》规定对尺规作图的基本作图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故不宜再在初一(上)P155“试一试”中介绍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建议将之删除.
  
  2.初一(下)P42-43“§8.1:瓷砖的铺设”的内容和P56—57“§8•4: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内容重复,建议将“§8•2”调整为“§8•1”,再把原“§8•1”的内容缩减作为新的“§8•1”的引言。
  
  3.初三(上)P39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作为了解内容写进阅读材料,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作硬性要求。但P44复习题11“说明不论m取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1)(x-2)=m2总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需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相关知识才能解答,而且《标准》并没有把“根的判别式”删除,只是作为弱化的教学内容,建议把“根的判别式”作为教学内容。
  
  三、叙述逻辑不严密
  
  1.初一(上)P32“§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概括部分用“我们发现:两上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和“这是因为,在数轴上表示两个负数的点中,与原点距离较大的那个点在左边”两段话叙述,使用了倒叙的手法,破坏了数学逻辑的严密性,给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议改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数轴上表示两上负数的点中,与原点距离较大的那个点在左边。所以,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初一(上)P65第9-10行把“科学记数法”定义“一个大于10的数就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像这样的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和初三(上)P19倒数第4-6行的“在§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记幂,把一个绝对值较大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的叙述相矛盾。整套教材应该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体,更何况绝对值较大的数也包括负数。并且,在学习“§2•12科学记数法”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故建议将初一(上)P65第9-10行中的“把一个大于10的数”和“1≤|a|<10”的叙述分别改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和“1≤|a|<10n”。
  
  3.初三(上)P122“表§25•2•2”下的括号中的注释:“香烟浸出液1∶2支香烟浸于200毫升水;香烟浸出液3∶4支香烟浸于200毫升水”,在两个数字之间使用“∶”,目的是用作“冒号”,却容易认为是“比号”,给学生和教师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议将“∶”号改作“为”字。
  
  4.初三(上)P117“§25•2•2”的小标题是“抽样调查可靠吗”,而课文内容却是“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调查越可靠”,标题意民和课文内容不能互相吻合,给学生阅读课文、学习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况且,在初三(上)P110-113“§25•1简单的随机抽样”中已经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抽样调查是公平的、有代表性。故建议将该小标题改为:“校本容量和抽样调查可靠性程度的关系。”
  
  四、章节逻辑顺序混乱、内容繁难
  
  1.初一(上)P1-14“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占用了14页、5个课时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之门,内容较多,所选内容难度也较大,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对数学的厌烦、畏难情绪,故建议减少内容,降低所选内容难度。
  
  2.教材把“解直色三角形”的内容放在第19章学习,但在以后的9个章节中却没有安排需要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习题,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应用而将该章的知识淡忘,连学习时背得滚瓜烂熟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忘记了。建议在第19章之后的章节中多安排一些能够练习“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习题。
  
  3.初三(上)P54要求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但“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却要在初三(上)P101“§24•4.3尺规作图,画垂线”中才能学到,学生无法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教师只好在黑板上示范,难以实现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建议把第24章的内容安排在第23章的内容之前学习。
  
  4.初三(下)“第27章证明”的内容显得重复、多余,更何况在上这章内容时已接近中考,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建议将“§27•2•4逆命题逆定理”和“§27'3•6反证法”的内容放到“§24•3命题与证明”的相关内容中学习,而将该章多余的其他内容删除。
  
  五、其他问题
  
  1.素材太城市化,忽视了农村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难度。如“股票、铺设地板砖、存款、城市里的建筑物、中国环境保护网、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这些素材,农村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而无法理解,大部分只有几支粉笔、几本书和一块黑板的农村教师也无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才能把新课程改革的“用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精神”落到实处,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难度。建议在选用素材时多考虑一下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
  
  2.《标准》强调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教材在初三(上)P91“24•3命题与证明”之前都采用段落式的“说明”来代替因果式的“证明”,目的是降低学生学习“证明”的难度。在写说明步骤时,采取段落式的叙述方式,不要求说出每一步骤的理由,使得学生在学习“证明”时,很难适应“证明”严密的因果逻辑关系,反而增加了学习“证明”的难度。建议一接触《几何》知识时,就要求学生学习“证明”的解题方式,用较长的学习时间来降低学习“证明”的难度。
  
  3.教材用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但阅读材料的篇目有点多了,使教材显得主次不分,罗嗦。在整套教材28章的内容中,阅读材料有4篇和3篇的分别占了3章和10章,建议每章选取1-2篇阅读材料为宜。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