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班级管理
作者:孙树元
而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让学生在自己人生历程中关键的一个驿站生活得充实,学习得快乐,打下未来社会化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实行的应是班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常规管理得分,因为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小商贩的经济学。由此,我们可能联想到GDP,我们承认它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我们更应看重它是采用什么手段和方式来获取的,关注其运行的实质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仔细审视经济学上的一些原理和观点,可以发现有很多原理可以借鉴过来指导我们的班级管理,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陈佩斯吃面条”与教育最佳时机的时间维度
著名小品演员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曾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小品《吃面条》。陈佩斯扮演一个前去应聘的演员陈小二,朱时茂扮演剧中的导演。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因导演要求,演员陈佩斯必须一口气限时吃下一碗面条。导演朱时茂一声“开始!”,陈佩斯就风卷残云地把一碗面条吞下去了,但导演还是嫌不够快;接下来小二重新开始吃,虽然还能吃下去,但已经是大汗淋漓,勉为其难了;当第二碗也不算,需要从头再来吃第三碗时,陈小二已经是谈“面”色变,无论如何不想吃也咽不下去了。
生活中我们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在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会觉得很好吃,但随着吃包子数目的增加,我们所能获得的满足却在降低,直到吃饱了撑了不想吃了,甚至于还没饱就不想再吃。
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是19世纪末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当投入开始增加时,产出随着增长且获得效益最大;随着投入的进一步增加,产出的增长速度出现递减直到为零;继续增加投入,产出不仅不再增加相反会减少。
同样道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完全类似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强度增大,效果也随着增加,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向增长。这就是教育上的“边际效应”。它至少给我们一点启示:应把握好班集体教育的时间维度。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通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发生的心理互动过程。教育内容的质量决定教育对象在理解教育内容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假设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思想状态都是确定的,教育中的时间要素就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是因为按照“边际效应”的规律,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相关信息的效率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善抓时机,提高教育效果。
学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班主任要把目光和微笑更多地投向“后进生”。微笑投给优秀生如同锦上添花,微笑投给后进生如同雪中送炭。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我们都应该和他(她)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期能够获得更大的成绩。另外,学生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中,往往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需要,班主任老师若能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讲究“适当冷却”,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比如对于学生中一些不良的思想苗头要及时给予引导、转化,防止其扩大化,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则要等一等,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以后再进行处理,效果会更好。如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其实,这样做毫无必要,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毕竟学生还是很有自尊心和自知之明的,要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如果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有改观,我们就可以及时鼓励;如果仍然没有进步,再与他们去谈,虽是亡羊补牢,但也为时不晚。
教育,就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家庭主妇买菜购物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管理
我们先来看生活中一个家庭主妇某一天上菜场买菜的生活场景。王婆是朋友小王的妻子,因家底殷实,干脆辞职在家侍侯起小王父子俩。因家中无事可做,王婆除了每天哼上几支小曲,就是想着如何给父子俩打理好一日三餐。
这天,小王上班前告诉妻子说想吃红烧肉。小王一走,王婆就在厨房里开始翻腾起来,看看这顿红烧肉的配料够不够。结果发现酱油和生姜快没了,油还够用,肉当然是新鲜的好,于是心里想得去菜场采购。
带了钱,提上菜篮子,一路小跑来到菜市场。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买到了生姜和鲜肉。
离开菜场,王婆去附近的小饭馆喝早茶,趁服务员上菜的空隙,王婆开始琢磨了:买肉去了哪几个摊位?价钱都是多少?自己买的肉花了多钱?肉新鲜吗?做红烧肉该要的东西都有了吗?看看菜篮子里的东西,除过肉和生姜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突然发现忘记了买酱油。
王婆匆匆忙忙吃过早茶,返回市场,去常去的小店买了酱油。回到家里,再想想今天的采购行动,得出结论:1、要买的东西多,记性又不好,为了避免忘记,下次将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带着;2、从东边数第二个肉贩的肉贵一毛钱,但新鲜,下次买肉先去看他的;3、小店的酱油看起来没有超市的好,下次让小王到超市去买。
不琢磨了,差不多该做饭了……
以上的生活场景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细细分析,却包含着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PDCA循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P(Plan)——计划,确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方法(计划),如上述事例中王婆开列菜单。
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上述事例中王婆菜场购菜(物)。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如上述事例中王婆茶馆反思和检查买菜过程。
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规范;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采取短期纠正措施和长期预防措施,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如上述事例中王婆得出结论,提醒自己。
其基本模型如下:
PDCA循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想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实际可操作的模式和流程。
班集体建设和管理是一种有序的可以控制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组织、掌管、处理与协调,主要活动是组织力量、落实措施、协调控制、组织实施,其关键活动是执行和完成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