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说校本教研的环境场

作者:谢建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普通高中同年段班级规模从不到十班发展为十几班,有的甚至超过二十班、三十班。学生数成倍增长,教师大量涌入,于是出现了年级或学区管理。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而组织进行的,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单位的直接指导和专家的引领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而开展的教学研究。要使校本教研能真正能落到实处,形成全员参与、教师积极主动、尊重个体差异的和谐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整体提高,都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实施校本教研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校本教研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校外专家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尽力提供理论资料、研究机会、实践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信息收集和利用信息与教育科研的能力;指导教师掌握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效率;参与校本培训中教研组活动,指导学校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针对一些有共同特点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各有所长的学校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校与校之间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共同提高。因此,校本教研需要上级教研室、教科室的关心指导与帮助,需要教育教学理论专家的引领,需要校际间的合作交流。
  
  二、实施校本教研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新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校外研究人员的合作、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研究为一体,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是一种教师主动、全员参与的研究,是一种针对实际、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是一种强调实效性的研究,是一种合作式的研究,具有依托性。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师要增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水平,提高课程开发和应用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衡量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参数,学生的参与能更促进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实施校本教研需要时间与空间的保证
  
  目前较大规模学校教师办公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学科组为主体,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集中办公,二是以年段或学区为主体,注重管理学生为核心集中办公。年级或学区管理模式的确有利于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但学校是教育教学专业机构,而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对学校长远发展来说,不但要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来促进学校教学效率的提升。吕型伟先生曾讲过的一段话:“谁都明白,一些学校所以办出成绩,一定有位好校长在领导,这是能起决定作用的人。我还说过,一个学校如果办好了,而且出了一些有名的教师,但校长倒不出名,那肯定有一位非常谦虚不图名的好校长的掌舵;反过来,如果这所学校名气很大而没有一个有名的教师,这个名校长可能要打个问号,也许把功劳都记在自己的本本上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言中之意,就是学校的管理不仅仅是任务型的管理,而更应是专业发展的管理,为教师成长、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年段或学区管理模式与教研组或备课组管理模式、教师的办公形式体现了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年段或学区为主体、注重管理学生为核心集中办公对管理学生工作较为方便,但对学科教师的互动、对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不利。教研组、备课组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共同协作、共同进步,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教学,管理教学。中高级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中高级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教师间相互帮助,共同探讨教法、学法,解决教学中碰到实际而有价值的问题。但如果以年段或学区为主体、注重管理学生为核心集中办公,学科教师较为分散,相互探讨较为困难,开展校本教研的时间与空间很难保证。因此,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有集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教师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四、实施校本教研需要科学评价机制的保障
  
  学校正确的导向是体现该项工作在学校领导心目中重要性和认识的程度,是学科组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对教师、学科组的科学合理评价更是学科组建设能否长效持久开展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与学科中心组成员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学校要拟定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教师考核与评价奖惩制度、教师自学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科室为单位,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都要具体联系一个基层单位,参与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作用,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合作、时间空间的保证、科学的评价制度是校本教研的环境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最终指向,其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状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转变科研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科研的作风和管理方式,创新科研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生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