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作者:李 明 周雪琴




  所谓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更确切地说,是网络人群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尤其在网聊、“网络社区”中使用的“键盘语言”。
  没有规则、自成方圆的网络语言以其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互通性的鲜明特征,迅速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的新宠,并以不可抵挡之势大量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作文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如网络语言的前卫性,增强了作文思想的时代感;网络语言的直观感性化,使作文的表情达意更能贴进现实生活;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也充分展示了写作者积极叛逆与率真性情……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虚拟、自由等特点,也给学生作文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表达对学生作文的负面现象
  
  1.词汇的不规范。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按组成方式分为四类:(1)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如 B4(Before)。(2)谐音类,这其中又分数字谐音,如4242(是呀是呀);汉语拼音的缩写,如MM(美眉);汉字谐音,如斑竹(论坛的管理人员,即版主)。(3)形象类,即一种形象的说法。如拍砖(批评、点评)、灌水(发些无关紧要的帖子)。(4)根据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符号,如Zzzz...... (睡觉),几个Z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声音的画法演化成网语。这些网络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在作文中动不动就“晕”、“恐龙”、“酱样”、“PK”。如“偶今天心情很好,一大早喊醒呼呼的GG一起上街,我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这样的网络白话文总是让老师家长们不知所云。而当这些网络词汇不分语境、不分类别、杂乱无章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时,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冲击。
  2.表意的程式化。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学生的新宠,他们在作文中或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加以引用,以代替自我表达。如写到“相遇”时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写到“珍惜”,就是“曾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一样的句式、相同的口吻传递出来的不会再是独特的生活体验。当学生在作文中大量地运用程式化的格式来表情达意时,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个人体验,无法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这些网络语言本身所带有的无所谓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色彩,让学生作文失去了纯真、自然,变得不伦不类。
  3.情感的模仿秀。在网络情境中,由于身份的缺场和隐匿,造成一种“无序”的社区,网络语言就有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有时成为人们的一种自我渲泄方式。但这种宣泄受到学生的追捧,学生对网络语言传递出来的梦呓般的痛苦、自恋式的忧伤、无助样的绝望和超脱现实的梦幻特别敏感,并对这样的情感津津乐道,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情绪带到作文中,在作文中苦心经营美好爱情故事,描写梦幻般的世界,抒写无奈、忧伤、落寞的情怀,作文成了网络情感的模仿秀。
  
  二、网络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以上种种现象的形成,既与网络语言特点息息相关,也与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密不可分。只有深层地分析这些原因,才能提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从网络表达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
  1.学生对网络语言陷入依赖情结。中学生思想活跃、追求变化、标新立异,而网络语言的前卫性、自由性、丰富性似乎给了他们彰显个性、张扬自我的一个平台。据统计,中学生上网人数占网民的21%,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远远多于对传统书面语言的运用。聊天、邮件代替信件、博客代替日记、发帖子代替争论,网络语言成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对网络语言有种依赖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大量的网络词汇就会不知不觉地涌入作文。而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求新求奇,引人眼球,也大量地借用网络词语,在这种导向下,网络语言的运用就更加混乱了。
  2.网络语言的优劣缺乏衡量尺度。曾有人风趣地将万维网(WWW即word wide web)表述为这样一个意思:“W”为“无”,WWW就是无性别、无年龄、无身份。在这种不受约束、充分自由的环境中产生的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序的状况。然而对于这一新的语言形式,其优劣目前尚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学生仅凭自己的好恶去追捧、模仿,特别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构思特别、表意形象、语气暧昧、情感大众化而被学生在作文中广泛引用或仿写。在他们看来,把网络流行语引入作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的不落伍,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同时这些网络流行语中本身所带有的调侃、搞笑、满不在乎的意味,也让他们有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感。
  3.传统的作文教学缺失个性。作家徐坤说:“一段时间网上聊天游玩之后,我发现自己忽然间对传统写作产生了憎恨,恨那些约定俗成的、僵死呆板的语法,恨那苦心经营出来的词和句子,恨它们的冗长、无趣、中规中距。整个汉语的感觉都不对头了。我一心想颠覆和推翻既定的、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运用的那些理论框架和书写模式,恨不能将它们全都变成双方一看就懂的网络语言。”为了考试、升学,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太多的限制。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机械地要求学生放弃个性差异和个人情感而趋同。以一凑二抄三套的模式去训练学生作文,把学生放在一个远离生活的平台上,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学生难有真情实感。在这种缺乏写作动机为作文而作文的情况下,一些网络不良情绪就有机可乘。
  
  三、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1.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目前,我国语言专家对网络语言持两种态度:一种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一种认为,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应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思维习惯与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只有青年能领悟的人文精神。”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对待。天津师大教授汤吉夫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流行语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其实,对网络语言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学生作文产生负面影响是网络语言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
  2.提高学生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目前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例如,英国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CT),学生可以运用ICT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它迅速地从社区、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具体在网络语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自觉的了解、鉴别、取舍、运用,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网络语言的健康、规范、真实、自然性进行衡量,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判断。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它有自己的使用范围,缺乏真切的网络背景,网络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作文中泛滥地使用网络语言恰恰是对网络语言的一种伤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久而久之就把作文变成了网络语言的传声筒、留声机而失去自我。面对“无政府状态”的网络语言,学生要具备起码的信息筛选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写作。当学生在作文中习惯性地去复制别人的话语,以程式化的格式表情达意,对网络情绪进行模仿时,必然会忽视个人体验,无法形成和表达真实感受,作文自然就没有个性可言,有人称之为“语言遮蔽”,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一种媚俗性。当把运用网络语言当成一种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当作回归个性、追求自我的途径时,找到的却往往是迷失。初次读它的新奇感过后,就发现大多只是模式化的文字、模式化的笑容。学生作文实际上是个性写作。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自然化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这个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中,是清新质朴、情真意切的;诉诸于笔端是清新活泼、生机盎然的,所以说学生的作文应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要引导学生从网络语言形成的模具中脱离出来,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自己人生的思索和感受,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写出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 范威.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新闻前哨,2005(2).
  [2] 杨立英.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中国教育报,2006-2-14.
  [3] 网络语言颠覆传统文字习惯.人民网.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