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
作者:李 飞 杨 坤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总体影响下,能够体现民族优良传统,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学校个性,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并影响其文化主体(全体成员)的基本信念。[4]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驱动,是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作用的。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只有那些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学校,才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一所学校,只要有了健康的学校文化,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追求和向往,就有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就会变成一种维系成员心理和情感的“磁场”,如果辅之以恰当的物质鼓励和安定的就业保障,良好的集体认同与个人归属,成就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这种“磁场”的维系力量就足以使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统一的群体规范和要求。[4]学校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它是一种价值观,要求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等。它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校容校貌、绿化等方面,体现在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之中。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剂,能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学校归属感。它通过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而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团结和谐、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直至对学生的求学成材和人生成功,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3.尊重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中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改革的新时期人才,就必须坚信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身正为师、人正为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教师必须要首先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自主的人看待,要以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学生会在情感迁移的效应中喜欢课堂,喜欢学校,他们才会把学校看作精神依托的地方,去热爱她、去建设她。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中学生学校归属感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它需要靠学校与教师主动、自觉地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标,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积极建立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情感链,让他们感到班级不再冷漠,学习不再枯燥,学校不再陌生——而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交流的港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感受到在班级和学习生活中享受的温暖,从而自然流露出对学校的真情和归属感,真正溶入到学校、班级这个温暖的集体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2] 彭小虎.反学校文化现象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0.
[3] 李洪,丁特.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
[4] 刘祖俊.略论学校文化的培育、形成与嬗变.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45.46.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