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高中生物教材指瑕

作者:陈永群




  自从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出来之后,普遍得到大家的好评。比如编排顺序更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实验教学,并有很多实验从以往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索型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内容比老教材更充实,更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就谈谈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册P.12有“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同。例如……”感觉后面的例子不太恰当,最好举同种生物的例子,或者不如把上一段“幼嫩植物体中水的含量约为70%”移到这里替换“人的肌肉中,水的含量为72%~78%”跟“晒干的谷物中,水的含量为13%~15%”形成对比,更能说明问题。
  P.14“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表述不是很严密,不如简单说“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只要教师上课时简单介绍一下生物膜就行。我们认为所有的膜结构都含有磷脂,而教材的这种说法极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核膜是不是不含磷脂呢?
  P.16提到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是不是应改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肽链通常是呈链状,无所谓复杂的空间结构。而就因为螺旋、折叠有了空间结构才称为蛋白质。
  P.17实验一里检验蛋白质的试剂为什么叫做双缩脲,笔者一直想不明白。在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里有“双缩脲”一词[1],但它是由两分子的尿素缩合而成的,结构简式可用H2N-CO-NH-CO-NH2表示。它在碱性溶液中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红紫色络合物,称双缩脲反应。肽键和双缩脲的结构相似,也能发生双缩脲反应。
  P26课后填表题,第二行第三列没法填,甘油是通过自由扩散完成交换的,细胞膜内浓度高就会出来,细胞膜外浓度高就会进去,反过来,出来就说明细胞膜内浓度高,进去就说明细胞膜外浓度高。然而题目根本没讲甘油分子是“出”细胞还是“入”细胞,那如何知道细胞膜内浓度高还是细胞膜外浓度高?
  P.59的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为何不合为一个:在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P.76的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笔者认为既然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不能分割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没有哪些生物只进行同化作用,也没有哪些生物只进行异化作用,又怎能把它分成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和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都同时要考虑两方面,因此,还是合在一起更好,分为自养需氧型、自养厌氧型、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四种。
  P.108说“随后,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纺锤丝的牵引下……”已知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那么这里就应该不是纺锤丝而是星射线,教科书是以哺乳动物精子的产生过程为例的。
  第二册P.13“每一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应改为“间期细胞的每一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P.14有“我们已经知道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这句话表达不够严密,还不如改成老教材的那句“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大约有20种”,因为还有一些不常见如蛋氨酸、羟基脯氨酸等。况且这样的表达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每种蛋白质都得含有20种氨基酸。
  P.24和P.26有“杂种”一词,在相关章节多次出现“纯种”一词,最好还是统一改成“杂合子”和“纯合子”。尤其是“杂种”这个词,有些学生会用到同学身上去,不利于开展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聂建初,吴国利,张翼伸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