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启示
作者:陈俊珂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色
1.公民道德教育的地位:德育为首,高度重视
新加坡政府把包括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加坡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统一指导,全面干预,每一项内容都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把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自建国以来,一直把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并制定出非常具体的方案和步骤,提出实施的保证措施,每个环节都有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2.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共同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新加坡作为一个曾经的英属殖民地,无疑带有浓厚的原殖民宗主国的色彩。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多元语言、多元宗教、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为了避免种族矛盾与宗派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大力发展经济,新加坡政府决定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新加坡政府和学者通常把爱国主义叫“国民意识”。所谓“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气质和精神,是一个视其有而又与他人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1]。国家意识的灌输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团结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2]。
为了根除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及抵制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的物质至上,无视自律、容忍和社会义务感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在继承东方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上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3]。目前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以这五项共同的价值观为基本精神来组织和进行的。从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出发,中小学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作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面临困难时,学生要掌握应付、处理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教育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3]。
3.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东西融合,注重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循序渐进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发展历史,使新加坡处在东西文化之冲突和交汇之中。面对多元的文化,新加坡政府既没有采用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也没有盲目地兼收并蓄,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纳东西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也带有东西合璧的特色。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标准是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人扩展到社会国家。因此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包括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内容逐渐扩展的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里有各自的具体目标。课程内容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三年级以“学校”、四年级以“邻居”、五年级以“国家”、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4],共涵盖了由个人到国家的含义逐层延伸的35个德目。从其德目来看,包括了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5],这并非是儒家伦理的翻版,但确是吸收了儒家伦理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新加坡这个工业化城市国家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摒弃了儒家伦理中的封建糟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仁”,不仅包括爱人,还包括爱己(自尊)、爱物;“礼”,不仅包括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还包括守法;“忠”不仅包括爱校、以我校为荣、爱国,还包括敬业乐业[5]。
新加坡中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则重视个人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课程中始终贯穿着七个主题:(1)培养良好品德;(2)发挥个人潜能;(3)促进人际关系;(4)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5)发扬社区精神;(6)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7)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1]。每个主题下面也有各自的具体目标。中一、中二注重学生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中三、中四的重点则放在灌输公民与社会意识。
4.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方法:多管齐下,灵活多样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纳入教学计划的道德教育课,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教材。这是课堂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2)创设陶冶情操的学校环境,中小学普遍开展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经验(Experience)五项辅助活动,也叫五E活动;(3)日常行为准则教育,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就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4)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忠诚周”、“礼貌周”、“孝顺周”、“睦邻周”、“清洁周”、“国民意识周”等特别周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既是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政府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手段,来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巩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成果。为使学校推行的道德教育与家庭倡导、社会弘扬的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新加坡政府十分注意创造社会环境予以配合。这种社会配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貌周活动,如敬老周、睦邻周、同心周、文明礼貌周等;创立互助合作、共同活动的社区;在社会上推行了一套与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奖惩标准,使善行者得益,恶行者受罚;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
5.公民道德教育的组织实施与保障:法制化和制度化
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最大的特点是使其法制化和制度化。
新加坡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制管理和社会政策引导的方式,保证和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新加坡政府敢为天下先,雷厉风行,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量内容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乱涂乱画、随便攀摘花木、公共场所抽烟、吐口香糖渣、家里的花瓶积水多日滋生蚊虫、汽车喷黑烟等在世界各地法典中都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处罚,并严格执行。其罚款项目之多,数额之大,是其他国家少有的。政府通过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年迈的父母,并在住房及税收政策方面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实行优惠,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律化和制度化。而对不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实行相应的经济惩罚,通过舆论工具曝光遗弃父母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学校、会议、典型事例以及各种礼貌运动和敬老会敬老养老,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成为社会稳定和文明的基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