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浅谈学生管理中的“委以重任”策略

作者:张志泉




  心理学上在论及动机在学校情景中的运用时,提到了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对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而相应地位的获得又可以使学生拥有与其地位相符的自尊心以及为维护这种自尊心而作出的努力学习或工作的倾向。借助于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育上可以用以转化在学习上或在品德上处于劣势的学生。通过班委会或其他学生组织任命在班级中处于某种劣势地位或有较强个人感召力但消极作用较大的学生做学生干部,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改变其不良心态或行为。同时教师也可以让那些有学习潜力但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做学科代表或学习小组组长,借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一、适用范围
  
  主要适于有一定组织和号召力,有较强烈的当学生干部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赢得较多教师和同学信任的学生,或对自己在班级的处境不满,渴望机遇降临“东山再起”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不敢在大庭广众中露面的学生,或那些有学习潜力,表现欲强,但由于在课堂或班级中没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而缺乏学习热情,以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
  
  二、理解基础
  
  能力因开发而发展,否则萎缩甚至消失;信任是良药,它可以医治被误解损伤的心灵;信任能赋予学生一种能力,当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信赖的目光支持下去大胆探索的时候,他会勇敢地解决未知的问题,才干自然增长起来。当学生拥有相应的地位时,为了表明自己能胜任这一岗位,他们很多时候会努力学习去弥补自己在这一岗位上的不足。例如,一个维护纪律的班干部会努力克制自己同时监督他人来维护好班级的纪律,一个担任英语学科代表的学生会在这一学科的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在课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表明自己在这一学科学习方面是最优秀的。
  
  三、实施程序
  
  其一,教师提出建议,请求学生组织审议任命特定学生做干部的问题。这通常会遇到一定阻力,因为要任命的学生大多被其他老师和同学视为“差生”,会影响学生干部威信和形象等。因此,班主任事先要做一些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任命这些学生做干部只是种信任和帮助他们的手段,是给他们一份工作,让他们在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上进心。而对于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私下说他是小组内最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如果能好好学习而且在课堂上负起责任组织其他同学好好学习,他一定能够成为小组学习最好的,而且可能成为班内学习最好的。并让他私下与老师定下协议,向老师保证在某一时间内达到某一目标。同时还要做好这个同学所在组内学习最优秀的学生的工作,让他(她)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用意,以便配合组长的工作。
  其二,学生组织同意后,由学生组织的干部在班会上宣布任命。班会要隆重热烈,把对这些学生的信任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让被任命的学生宣誓上岗。
  其三,班主任或学生组织主要干部要培训被任命的学生干部,让他们知道怎样当干部,行使哪些职权。
  其四,让被任命的学生定期述职,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同时,教师要定期对这些学生干部的一些表现给予表扬,以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动力。
  
  四、注意事项
  
  其一,消除对学生干部的误解,如以为每个班只有多少学生干部“编制”,不能超过。其实学生干部是不要“票子、车子、房子”的,让每个学生在班上都负有一定的干部责任,对学生发展也许益大于弊。有的教师担心采用这个策略可能使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干部,会出现“全官无兵”的管理现象。实际上,学生干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班长主持全班工作时,作为班上成员的校团委委员或学生会主席都要以普通学生身份参与活动;小组长开会时作为小组成员的班长要积极支持,这就形成了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的局面,可避免少数学生干部专管别人,自己几乎无人管的现象。当然,这个策略不是提倡毫无需要或根据地盲目追求全体学生都当干部,而是从实际出发,不要受学生干部人数的局限。
  其二,在有利于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只升不降”。也就是说,当这些学生干部犯错误(非原则错误)时,非但不要轻易罢免,反要在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后,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提拔”他们,以使他们获得更多“胜任感”。在现实中,有不少教师也采用这一策略帮助后进生,但一旦发观这些学生担任干部后仍犯错误,以为他们“朽木不可雕”,会起负作用,因此马上将他们从干部岗位上撤下来,这是对学生的最大误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且不说学生,即使成人,当了干部也同样犯错误。尤其对这些学生,教师原本应有心理准备,知道他们即使当了干部,但早已养成的不良习气非一朝一夕可彻底改变,他们再犯错误是必然的,不再犯错误倒是令人费解的。
  其三,要仔细观察这些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他们可能出错,要适时提醒,或采用新的激励策略,这叫做运用策略上的“提前量”,即不要等一个策略用得无效了,再采用其他策略,而要根据情况主动更新。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山版社,1997.298.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