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让美术教育涌动生命的活力
作者:周新华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
学习方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后决定了人的生命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学习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2]美术学习策略和美术学习倾向的积累,则是他们在这一段生命经历中美术学习生命的质量,这一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现在及今后的艺术素质、人格魅力和智力潜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和开发。因此,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使美术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感受美术学习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这样的美术学习活动“才不只是与科学,而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2]
二、 一堂学习方式转变尝试课的观察与研究
我尝试着上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第二单元“水印版画练习”课。
一上课,我就拿着一张自己创作的版画,让同学们感知,又拿出刻好的版子,让同学触摸,告诉同学在凹凸的版子上制作版画的初步知识,同时还告诉同学“纸也能做版子,拓印成纸版画”,接着,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我讲了版画的操作步骤,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尝试一下,并发给同学们一张表,请同学们记录一下自己设想、构图、制版、拓印的过程以及版画制作的体会。本以为会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原因分析: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四种现象。(1)教学方式缺乏引起学生兴趣的艺术性,激不起学生的需要欲;(2)学生长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机械听讲、记忆、模仿烙印较深,一时难以接受“开放”。(3)主副课差别难以很快抹去;(4)原有基础高低及学习方式偏爱不同,呈现的态度也不同。
结论:自主学习是学生为了自我实现需要,在自觉的情感驱动下主动积极地实现需要的一种方式。在不具备这一需要时,即使时空再多,也构不成自主学习行为,还有可能放任自流,甚至会导致消极因素的出现。
在反思的基础上,选择了初二一个普通班,以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玩版画”的口号,其操作程序为:
第一步:案例导入激趣。一上课就出示老师和学生拓印的版画作品,然后是出几个思考题:①为什么说版画是黑白艺术?②版画需要在版子上才能制成,那么呈现凹凸状态的是否都可以印制版画?第二步:小组质疑解疑(按个人需要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解疑,在此期间,教师巡回于各小组。第三步:师生共同小结。第四步:自主或合作演练。进行测试巩固练习,印制一张自己喜爱的版画。一般情况下,学生自主构思版画稿子,并构好图,但也允许几个学生合作构图,教师在学生间回答和研究构图中发生的问题。待下一课时印制版画。同时有意识地对这堂课进行了客观的、全息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尝试的新的学习方式有如下一些值得分析和思考的现象。
1. 按学生需要自由结合的小组质疑解疑观察与分析(55人)
![](../images/jxgz200611/jxgz20061123-1-l.jpg)
现象:全班55人,自由结合27人,按正常座位前后组合28人,正好各占50%左右,一般学科小组讨论考虑到多种因素,往往是前后组合小组,本教学居然有50%的同学敢于自由结合(教师希望这样结合),说明学生希望有合作伙伴,但必须是可以依赖的或志同道合的。
结论:根据学生心理需要、偏爱和人际交往情况,由学生自主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有意义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2. 学生构图情况观察与分析(55人)
![](../images/jxgz200611/jxgz20061123-2-l.jpg)
现象:全班男女生中画人物及动物较多,近62%,风景及其他类较少,占38%,说明较真实反映了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感。但由于长期机械的记忆、模仿式的学习,缺少自主的思考,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因而通过想象,自行构图的只占29%(其中创作因素更少),而临摹的却占了71%。据中国政法大学团委进行的“200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情况调查报告”中认为,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的调查者不足一半。
结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亟待形成。美术教师应努力创设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中观察、交流、想象、动手做、去探索、去创造的情境。
三、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1.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足够的时空
现代教学论认为,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主要是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由于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无不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材料,自我建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在教学内容上,允许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每一学习领域的课时可多可少。在学习方式上,允许学生用偏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应用在合作中、学习中生成的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允许学生尝试用他人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总之,选择任何的学习方式只要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意志的、情感的、心灵的、想象的、创造的、美的表现,就要为其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其“各显神通”,使美术学习焕发生命活力。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自我责任感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为美术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事实上,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试想,如果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谈得上自主学习吗?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随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正如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认识美术,激发学习美术的情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最容易获得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关联的知识”(加德纳语)。教学心理学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生命的本能,这种本能会生成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潜意识,这种自发的内在潜意识往往是提升积极情感原动力的催化剂,这种原动力往往会在实践体验中转化为学生个性对领会艺术境界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萌生,往往不限于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上,而且能够在一切能够引起人的感悟的对象上体现出来,显示其生命活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关注学生自我需要的学习方式,识别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爱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实施匹配策略,还要有意识地采用错位失配策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再则,美术学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只要尊重学生自我需要的学习方式,在其积极情感的驱动下,就能不断地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出审美对象(作业)。同时,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探究学习中,可以学会对事物、对周围的人的一种宽容和尊重,籍以改变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获得生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