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政治课本中课题、节题、框题的教学功能

作者:张德蓁




  中学政治教材的编排,从形式上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它全书分作数课,每课分作数节,每节又分作数框,课有课题,节有节题,框有框题。教学中,教师们一般只将这些课题、节题、框题作为讲授的顺序,或只将它们视作讲授某一内容的记号,而并不对课题节题框题本身深究,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应当结合这些课题节题框题,匠心独运地去讲授课文,从而让课题节题框题都发挥出教育教学的种种功能。
  
  第一,发挥“复习已知知识”的功能
  
  高一政治经济学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课题中有“市场”这一概念,“市场”是第二课出现并详细学习过的内容,我们已讲过“市场”的产生、市场有狭义广义之分、市场的类别等等;第七课中,我们又讲过了市场交易的原则,再追溯到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时的讲解,我们还曾讲过市场的供求等问题。现在,接触第八课,板书课题后,老师们完全可以从中抓出“市场”这一概念,有意识地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我们可以这样去讲授,先问大家“前面讲过与市场有关的哪些问题?”请学生们回忆一下;也可以这样去教,即由老师列出“什么叫市场?”“市场的的类型有哪些?”“市场交易的原则是什么?”等小问题,请学生们一一作答。通过这一系列问答,学生不只温习了原有知识,而且还将现在要学习的知识与此关联起来,头脑中形成更长的知识链。我在讲授市场经济时,讲了人类社会中各种经济形态和各种经济形态出现的时序,并告诉学生,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可人类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还不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因而人类社会中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学生们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我就可以突出“当代”二字,提醒同学们注意第八课所讲的市场是当代市场,这种市场是与更加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联系着的市场,并且,我们所说的市场,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是放眼世界范围讲“市场”问题了,这就进一步显示出市场经济是具开放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关于这个“幕后”的道理,教学中我是将它设为思考题,讲解时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它的。再以高三《政治常识》为例,该书第三课课题是“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其中第二节第一框框题是“政党制度”,在这一框的前面,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政党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已经学习过政党的特点和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等知识,他们已经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执政地位等等,这里,框题中既然出现“政党”,课堂教学时,当板书完这一框题,我们就可以以框题中的“政党”为引子,导出对政党定义、产生条件、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执政地位等等知识的复习。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对“政党”知识的学习,是前几节课进行的,时隔一般都在三至五天以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接受知识后,遗忘率最高的是前两天,一星期中可以忘掉74%,保持一个月不忘的这部分知识,以后的遗忘率就趋向低点。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力求最大值地保持知识的记忆,如何去“保”,办法只能是进行复习。复习不只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理解知识”的妙方,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课堂讲授时,借助课题节题框题,因势利导地及时进行复习,使政治课课题节题框题发挥出了复习原有知识的功能。
  
  第二,发挥“照应、提示”的功能
  
  政治教材中,课题节题框题很多是这样一种情形,如“某某的产生”、“某某的发展”、“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什么和什么”。譬如,“银行的产生”、“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在这些题目中都有“重点所在”的提示,“银行的产生”所提示的是“产生”,教学中我们只要围绕“产生”二字阐释、交待银行产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经过就行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框题是两个问题的合二为一,拆开来看,它就是既讲纸币的产生,也讲纸币的发展,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纸币的产生”,而忽视了“纸币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完全框,如提问他们“纸币是怎样发展的”,或者是“纸币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多数学生会是哑然作答,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者没有从框题上深究,首先是自己没有搞得十分清楚,教学中当然顾此失彼。如果教师重视了框题本身的交待,他们就会从我国宋朝的交子,到明清时的宝钞,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老版人民币和现行的新版人民币的演变过程,冠为“纸币的发展”,而明确地告诉学生之所以说“发展”,理由是什么了,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高二哲学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课题里提示了三个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教学时,当老师板书完此课题,就应将“原因”、“状态”、“趋势”一一划出,而且将它们设为悬念,让学生们带着“事物为什么会发展?”“事物是怎样发展?”“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形?”等等问题进入该课的学习。这样去教,比将课题一字字板书完后,立即进入框题去讲解,效果要好。
  
  第三,发挥“归纳知识”的功能
  
  前面列举的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课题“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既起着知识提示的作用,也能让我们借助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的归纳。譬如,当这整整一课讲授完毕后,教师引导大家再回到课题本身,对照课题中的“原因”“状态”“趋势”,将所学知识聚拢起来,概括性地点出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状态如何,趋势怎样,通过这么一“联”,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事物发展中的量变、质变状态,以及事物发展中新事物终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等,就会统一到课题中的“原因”“状态”“趋势”六字上。
  
  第四,发挥“体现知识脉络”的功能
  
  高一政治经济学第二课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共三框,第一二框是讲所有制,第一框独立性地讲公有制,第三框讲我国的分配制度,这些在框题中就写得清清楚楚。从这三框的框题不难悟出,它们全都围绕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介绍相关知识,生产关系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主要的,它的性质决定着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产品如何分配,第一框至第三框框题所提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通过这些框题,我们就可以体会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必定是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样,这一课的课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文先交待我国当前经济制度,然后再讲市场经济问题,这也是因为二者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的缘由。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中的根本制度,市场经济是经济活动的手段、方式问题,只有一定经济制度的建立,才能有自主意识控制下的经济活动模式,课题节题框题将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无言地体现出来,就起着知识脉络化的功效。可惜这种脉络功能被众多教师疏忽,不能加以利用,或者是个别教师囿于知识水平而难以发掘。如果教学中教师们能有意利用这一功能,将知识间的前承后续关系揭示一番,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所学的原理。
  
  第五、发挥“教学艺术之美”的功能
  
  以政治经济学第一课第三节为例,此节的节题是价值规律。我们讲解这一节时,先不将节题全部板书出来,而以一步一步推进式地进行,先板书“价值”,提问学生,我们在“价值”问题上讲过哪些问题,与学生一道回忆价值的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量的确定,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然后,以“商品价值量确定后,在市场实现其价值量时会出现哪些情形?”带出“价值”后面的“规律”二字,又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我们在第一节讲了商品,第二节讲了货币,现在“价值规律”问题就成了第一课课文所要讲的第三个大问题了,然后,在“价值现律”四字前面加上“第三节”。像这样抓住了课题节题框题,一层层推进,一步步导入,最终完成一个课题节题框题的全部,学生自然会从中领略到教师讲课的艺术之美。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