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站在零班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
作者:葛德根
零班之外的其他班级,一般还有两种班型,一种近似于次重点班,生源总体水平略低于零班,在学校受到略低于零班的待遇,每班六七十人不等。对于这种班型的学生,学校要求高考大部分要上二本线,为学校保人头数。其余的学生全部平均分成若干小班级,师生把这些班级叫做普通班,大概是学校资源有限吧,因为高考补习班占据了那么多的教室,占据了那么多优秀的把关教师,普通班学生数普遍多于其他班级,一般都在七八十人左右,当然也有上百人的,有的学校普通班最多学生数130多人(我不知道那教室的容量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那学校的教师如何长有三头六臂以哪种方式组织这130多人学习),普通班的学生相当多的是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择校生,他们的家长托关系找门路花高价把他们买了进来,使他们能够冠冕堂皇地坐在高中学校的教室里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不过这些学生大都是要作好准备高考之后再读高四高五的。
这样办学,玄乎得不能再玄乎,但学校也有难言之隐,因为社会、地方政府官员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高考升学率、考取清华北大学生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哪一所学校高考之中录取在清华北大的学生多,一本二本上线学生多,那是值得大张旗鼓宣传的,校长必定长吁一口气,至少又有12个月的好日子过了,地方政府官员脸上也有了光彩,因为这就是政绩,而且是重要政绩,他们在各类大会小会上可以笑逐颜开夸赞一通,这所学校也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们、市民们、村民们也就会对这所学校大加称赞,对这所学校的校长也就会心甘情愿地伸出大拇指,对这所学校的教师也就会肃然起敬,当然任教零班的教师也就很容易评上更高级的职称,得到更高档次的荣誉称号,全社会的家长也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所学校来考清华北大,即使是花上更多的人民币也心甘情愿。因此零班的存在有其肥沃的土壤。
再则,零班创造者理论上也可以找到强有力的支撑: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智力超常者吃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学有所得,这正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言之凿凿,无懈可击。但,零班现象无疑是有失教育公允的。业内人士,尤其是普通班的班主任,普通班的学科教师大都叫苦不迭,他们没有任教零班,扬名一方的机会少了,相反他们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却比零班要繁重许多,因为普通班的学生之所以“普通”大都是因为他们活泼好动,不大容易接受教师的管教,常常会作出些非常举动,弄出些突发事件,加上普通班人数较多,更加大了管理难度,业外人士,尤其是子女在班级人数上百人的普通班的学生家长如果知道内情,一定会跌手顿足。因为这种现象追求的是清华北大,追求的是高考高升学率,为了清华北大,为了高考高升学率,却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利益,牺牲大部分家庭的利益为代价。因此,这种明显存在成绩歧视的教育举措肯定要不得,要尽快叫停。
不过,如果全社会眼光放宽一点,从注重少数精英扩大到关注全体学生,眼光放远一点,从注重学生的现在转为关注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的一生,眼光放高一点,将全体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同国家民族的兴亡联系起来,我们的思路将会为之一变。借用零班模式,更换一种思维方法,把目光朝向全体学生,则万民幸甚,民族幸甚!
事实上,随着高中扩招及至普及,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普遍扩大,很多学校一个年级动辄一两千人,一个年级二三十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距十分明显,采用平均分班的形式显然不利于各类学生的成长,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也难以组织教学。零班的确是要分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 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所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必不可少,尤其在将要普及高中教育的新形势下显得十分重要。
按学习基础编班,当然班级档次不宜过多,以两到三个为宜,基础薄弱的平行分班,其班级数量应占该年级班级总量的六成以上,且要明确告诉学生,分班的原则只是依照分班时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一定能区分一个学生智力的高下,纵然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智力测验得分高的人与他日后的社会成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 以此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分班时,以阿拉伯数字为序,且不一定将基础好的班级排在前面,最好各年级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班级可一学期或一学年调整一次,让学习进步快的学生有机会进入相当的班级。考虑到班级管理的难度,越是基础薄弱的班级学生人数越是不能多,越要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
课程设置也要视学生情况而定,基础薄弱的班级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程的课时,通过增加课时弥补学生的薄弱环节,基础扎实的班级,教学内容可以拓宽加深,或增加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切不可照搬国家的课程标准,国家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学生的,只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1] 我想因班而异设置课程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扎实的班级应重视旁征博引,重视科技文化含量,让这类学生“不断接触最新的科学成果,经常问津人类共同关注的科学难题”。[2] 基础薄弱的班级却要十分注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条原理都要讲清楚,每一个概念都严密证明,以此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练习的布置也要因班而异,“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l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1] 这样在练习的数量和难度上针对不同班型提出不同要求,既能起到知识有效反馈的作用,也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自尊心的需要,适量的难度相当的练习,学生一旦顺利完成,其成功的喜悦自然溢于言表,练习的成功无疑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可以设计成A、B,C卷,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出选择,甲学生各个学科皆可选择难度较大的A卷,乙学生语文可选择A卷,物理可选择难度较小的C卷。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考试成绩如何排名?如何衡量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准?如何衡量教师的教学业绩?殊不知,考试的目的更为主要的是激励,是要促进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有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选做自己能力可以完成的试卷,考试成绩很容易达到自己的希望值,考试获得了高分就能考出一个好的心态,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殊不知,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毫无能力、毫无天赋的,重要的是,要使这种智慧和天赋成为学习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不要让任何一个儿童在低于他的才能的水平上学习。我们不允许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低于他们的能力水准下学习,同时又要为基础暂时薄弱的学生创造不断进步的条件,两者不可偏废,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个早为人们所认可的教育原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切切实实付诸行动,并把它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良知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