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小学教师管理应远离“精细”

作者:梁 伟




  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市一所高中为了维护“课间秩序”,特制定了“禁言令”,规定课间不许在教室和走廊说话,此条令同样适用于教师。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如此的“精细”,可见“斤斤计较”到了什么程度。当前,虽然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习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无不正在深入改进。但不可否认,时下仍有不少中小学学校管理者或出于严格管理的需要,或出于防止某些问题再度发生的需要,亦或出于自身惰性的需要,对教师的管理存在着过细、过严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在教师坐班、教案备写、作业批改等方面。
  
   一、 无时无刻的坐班
  
  一些学校领导过分看重“教师坐班制”的工具作用,更为突出其监督管卡的刚性功能,忽视其引导促进的柔性功能。不仅把教师坐班列入量化考核的内容,与职称直接挂钩,且平时还过分依赖行政化手段监督教师坐班的情况,对教师严之又严。如每天从第一节课开始,该天负责监督教师坐班的学校领导就会不厌其烦地拿着一个所谓的详细记录本,准时出现在每个办公室门口,查看教师坐班情况。坐班的打对号,没坐的打叉号,迟到的打问号。不但节节上课时准时查,一节课还要反复查好几次,防止教师中间“出溜”,有时校长还会临时突击检查,确保教师坐班制的“权威”性。长此以往,许多教师感觉身心俱疲、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时时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感觉就像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终日呼吸不到新鲜的教学空气,满腹才学无处可施。
  教师坐班制缺乏灵活性,往往要求教师为了坐班而坐班,不甚顾及教师现实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需求。如相当一些中小学有这样的教师坐班规定:凡教师没有课时也应来校坐班,时间直至放学。在农村,住校的教师尚可方便一些,而家远的教师为避免查班时迟到只好不回家,就餐也只能临时应付一下。而且,在暑秋假大忙时节,教师坐班制亦照常执行,不能暂时变通一下,使得广大农村教师叫苦不迭。
  让教师坐班,应该说学校原始的出发点是好的,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也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教师坐班制的实行,有助于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的力量,让教师更好地珍视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易于教师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营造师生间融洽的感情氛围。但教师职业的特点又决定了不可以对教师统管得太多太死,在实行一定刚性制度管理规定的同时,更应着重于对教师的柔性管理。教师在坐班期间,也可去阅览室、图书室,因为博览群书正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也可去锻炼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对于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鉴于此,在实行教师坐班制时,学校管理者要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运用教师坐班制,尽量使用“弹性坐班制”,酌情考虑何时采用“非坐班制”。
  首先,要改变由行政人员唱主角的外控式管理,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内控式管理。尊重教师的人格,给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留下一定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给教师心理一种公平感,让教师名副其实地参与学校管理。因此,要更为强调教师坐班制的引导促进作用,让教师发自内心地喜欢坐班、愿意坐班,看到坐班的益处。教师坐班的情况主要靠教师的自觉,如何坐班、怎样坐班、坐班时间如何确定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吸取教师的意见,不设立过多的关卡,不与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可把教师坐班的时间集中固定于某个时间段,次数因情况而定。不过度查看教师坐班情况,改变查看方式,避免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感。可设立办公室室长,由其代为查看落实。
  其次,要提高教师坐班期间工作内容的“自由度”。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在坐班时间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与教学有关的事情,所做工作、坐班时间主要由教师自己掌控,若有特殊安排,如家访等亦可大开绿灯。建议同一学科的教师经常利用坐班的时间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最后,实行“弹性坐班制”。增强教师坐班制的灵活性,使其随教师的现实所需而灵活变通。如遇到农忙时节,可酌情减少坐班的次数,甚至在保证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不强性要求坐班或不坐班。而当遇到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关键学期时,可酌情增加坐班时间或次数。
  
  二、 不胜其烦的教案备写与泾渭分明的作业批改
  
  本来教师上课写教案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仅可以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易于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师根据每节课所教授内容的不同,原本应灵活调整教案的备写,而且写什么样的教案,如何写教案更应是教师自己的事。
  但是目前的一些学校对于教师的教案却都有严格要求。每周几次,每节课的教案从教材分析、课堂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板书、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都做了详细的严格规定,而且必须使用统一格式的教案本。平常的考试以及讲解试题所占用的课时,也都必须写教案。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案必须达到多少页,必须用什么字体书写,否则要按“违规”处理。笔者去一所学校调研时,竟发现了这样奇特的现象:英语老师写教案时,单词必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书写,绝对不能连笔,否则就是算作书写潦草,备课态度不认真。有的本来已明确规定,有10年教龄的教师可以写简案,可等教案检查结果一出来,那些按规定做的教师的教案得分往往很低。原因只有一个,教案内容太简单、不具体。规定教案的次数也是很令人头疼。对那些教政治、历史、地理等所谓“副科”的老师来说,尚不足一虑,因为他们工作量较小,一周也就是最多写2、3次教案,且可多班用同一教案。而对于那些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所谓“主课”老师来说,就好像头上压了座大山。因为他们天天有课,就要天天写教案。语文老师更是苦上加苦,要写正常教学和作文双料教案。而且评判好教案的标准往往是看字体是否规范、页数是否够多,长此以往,难免教师对写教案有抵触情绪。
  对于教师批改作业,也是加了诸多框框。理科需用分数,文科则划等分类。批改的次数也有统一规定,一般“主课”老师的作业,每周批改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且必须要有对错号。若只有对号无错号或次数不够,则证明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批改就不算合格。反之,若次数够多且作业本上错号颇多,则证明该教师批改认真。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教师批改作业只能在集体办公室进行,不得随意在其他地方批改。
  其实,教育是一种艺术,不可能通过某种“规范”、某个“制度”,在流水线上去完成教育过程,它更需要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每节课从教材到学生,从提前设计到课堂应急,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动地加工和艺术处理,绝对不是通过一个环节齐全的教案就可以看出来的。教师写教案应是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是真正所需的。实际上,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味地“严查死管”只会压缩教师能动性发挥的空间,损害教师的创造性,从而使得教学艺术简化为一种机械劳动,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异化成制度下的强迫症,人与人之间愉悦的精神交流变成痛苦的奴隶劳动。
  因此,应放宽教案审查制度,要给教师撰写教案创造宽松自由的时间与心理空间,应鼓励教师写精案、要案。教案的次数与撰写步骤应视教师所教学科及工作量而定,不做统一要求。同样,教师批改作业,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多样的分数给予方式。文科可用数字,理科亦可用等级。不可硬性规定作业批改的次数,以及评判作业批改质量的标准,而应给予教师较多的自主掌控作业批改的权力。
  教师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学历高、品德修养高、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富有竞争力,又较为敏感,特别在乎自身形象和价值以及别人的评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的心理具有严于律己,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喜欢说服,讨厌压服、被管制的特点。同时他们的劳动具有个体性特点,即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一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随意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去干预教师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具有模糊性、滞后性等特点,评判他们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学生)质量如何,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若一味追求质量标准的精确性、物化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反而会失掉了评价的科学性。由此可知,教师管理更需要“人本化”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管理必须尊重人,尊重人的正当需要,尊重人的自我选择与努力,尊重人的感情和隐私。
  但是,提倡“人本化”管理并不等于否定“制度化”管理。学校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需要一些管理制度,甚至在学校管理的某些环节需要刚性制度,如学校安全管理,而我们反对的只是缺失“人性”关怀的精细管理。
  总之,学校管理者要积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给他们极大的心理自由发展空间。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以及教师的生活,要多一些鼓励性和指引性制度,少一些制约性制度和要求,留出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留出激发他们潜在能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