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

作者:刘晓宇




  2004年河南高考文综试卷的历史试题,很多考生觉得容易。笔者参加了文综阅卷工作。所评第Ⅱ卷第37题,相当多的考生失分严重,得满分的考生只有一位数。后来笔者在与考生座谈时,许多学生并不讳言:“我不想学历史”、“对历史没兴趣”……其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并非一日,也非一地。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两千多位学生调查表明,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历史课占前3位;学生对15门课程最喜欢的程度,历史课倒数第2位;学生认为“枯燥、没意思的课”中,历史课居第5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呢?
  
  一、 中学历史教材: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现行(人教社)中学历史教材经过几次修订,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很大变化。这是与目共睹的,笔者在此不拟赘述。中学历史教材仍然差强人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把中学历史教材评为“一旧、二假、三错误。学生认为,首先,历史教材的有些观点陈旧、过时,几十年一贯制。其次,教材有些地方假、大、空、牵强附会,未能服人。第三,历史教材有些地方错误太多”。这种说法,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来说未免失之偏颇,断不可取。但凭心而论,仔细推敲一下,有些说法也不无道理。
  中学历史教材的受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是人群中最富有活力的一族。他们渴望知识,永远追求新奇、创新、完美,倘若历史教材未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事。青少年做事偏激,反过来恨你没商量也有可能(不学历史)。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之一。
  
  二、 初中历史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历史课在初中属于常识课。有些省、市是会考科目;有些省、市是抽考科目;甚至有些地方根本不考。鉴于这种情况,有些初中领导根本不重视历史课,可有可无。有些初中没有专职的历史教师,让学校的会计、工人代课;有些初中让教师中的老、弱、病、残改教历史。有些初中缩减历史课课时;有些初中在学生毕业时历史成绩弄虚作假。
  在初中历史课上,普遍学风不浓,纪律较差。更有甚者,历史课上经常遇见调皮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这样的历史教学效果怎么样呢?2001年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在我国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对千余名14~18岁的青少年进行中国历史(初中内容)问卷调查,全体受访者平均得分仅为27.69分;全体受访者的及格率仅为1.5%。这些受访者应该是初中生或者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这说明初中历史教学正面临着困惑。
  
  三、 高中历史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教育的模式,特别是重点高中,正在把应试教育推向顶峰,实施“精英教育”。现在许多重点高中设重点班,有的学校称“五大班”、“快班”、“小班”等。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清华、北大的学生。某领导公开说:“现在重点高中的竞争,实际上是尖子生的竞争,说白了就是看你这个学校考上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考试题的钻研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几乎成了历史课的全部。在月考中,历史试题繁、难、偏、旧倾向严重。经常有60%的学生不及格,有相当多的学生只考十几分甚至几分。这不仅对高中文科的历史教学直接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危及了整个高中历史教学。2003年在河南某地重点高中高一重点班前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愿意报文科的只有1人;对历史课没兴趣的有92人;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看课外书”的有87名。由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可见一斑。
  
  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幼稚化倾向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学新法迭出,新的课堂模式不断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幼稚化的倾向。总的说来有三点。
  第一,重形式而轻内容。有些教师的教学改革由于急功利近,往往浮于表面。仿佛学生参与得越多就越成功;学生问得越多就越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其实,师生互动不一定是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一定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第二,模式、方法单一。有些教师为了表明是自己的教学改革(为避免抄袭之嫌),有意无意使用一种模式。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要达到目的,就是好教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第三,虚假教学改革。有些教师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应付检查、评优质课,这样的教改无丝毫意义。历史教学改革的幼稚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加剧了历史教学的困惑。
  
  五、 历史优质课:作秀严重
  
  历史优质课的评选既是对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也是对教学改革的验收。但有些优质课作秀严重。有的教师为讲一节优质课,准备了十几天,请几个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其改教案,设计教法。一节课预讲了几遍,甚至上课的活动(提问谁、问什么、答什么)都事先安排好。像这样的演课秀,怎能有生命的激情与灵性的飞扬,又怎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的优质课,既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也是对诚信教育的最大嘲讽,它使中学历史教学雪上加霜。
  
  六、 中学历史教学:苦涩和无奈
  
  
  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受到冷落,在教育体系中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许多学校历史课被看作无足轻重,历史教师的地位也随着降低(历史教师是三等公民),处境尴尬。
  许多中学,包括重点高中(学校收入甚巨)对历史学科的经济投入几乎为零。每学期只发给历史教师一本课本,其他什么也没有。全校十几名历史教师共享的历史资源只有一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也不让参加。经济好的学校尚且如此,其他农村中学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师的情况可想而知。这是许多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苦涩与无奈。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扭转这种局面,关键在教师。历史教师应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历史教学应由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人格中心型转变,历史教学手段、方法必须现代化。要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教法为主的课堂进程为学生的学法、学习为主,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淡化教师在一节课的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动机。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其次,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单是历史环境就能使学生获益匪浅。教师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历史教师要从解决学生问题入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脑和动手的问题;更要因材施教、多层培养,达到“两全”效果;教师还要充实自我、科学授课、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走出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2] 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2003(12).
  [3] 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张扬人文素养大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 杨德群.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机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8).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