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应树立的五种意识

作者:王立军




  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进入教学最佳设计状态应树立五种意识。
  
  一、 对话意识
  
  1.与《标准》对话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例如,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认真解读这段话,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少儿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们的体会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几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苦思冥想时,不要忘了你身边的同事,他们的一句话有时会令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4.与名师、网友对话
  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教师们以启发和借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另外,网络教学设计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条新路子。随着当前信息的普及,一般的学校都能上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在教学设计思路中遇到的困惑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很快就会得到众多网友的回复。
  
  5.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教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优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
  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
  
  三、 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
  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论证他们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学会使用模型或其他的表达方法来交流他们的思想。
  
  2.体现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
  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他们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知识基础,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
  
  3.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和合作性
  我们既关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关注他们独创出自己的方法及技巧的能力。设计一些精巧与重要概念和性质相结合的活动去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此外,学生是在活动中通过互动,来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会增加整个组的知识和创造性,在提高了每个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其间需要讨论、争辩和作出让步,这样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准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