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地理校外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指导
作者:石培军
一、 准备工作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校外地理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活动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本次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为此要熟知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社会常识,做好活动方案等。
1.基本理论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教材中的相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第二,了解跨学科相关知识。第三,老师推荐参考书目、资料查询路径等。如“某城市用水状况调查”活动,学生须熟悉的基本知识有: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排泄、保护及水位、水质、水循环等相关概念;了解水的硬度、PH值等化学知识;查阅国家《水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内容;查阅本地市报刊中有关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污染及其治理等方面的报道;了解本地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状况及他们的工作情况。
2.基本设备及实践技能
地理观测、测量、调查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如果能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观测仪器、设备更好。活动前,学生要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简单的工具维修技巧等。
3.实践活动常识
社会常识是学生非常欠缺的,老师应详加讲解。如基本的交通常识,社会调查时应遵循的基本礼仪,职业、性别、年龄不同人群的访谈方法,提问的艺术等。野外活动时还需了解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医疗知识、紧急救援知识等。
4.做好活动方案
校外实践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都很强的学习方式。活动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一般要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各组同学根据本组活动的区域特点及本组学生的个性特点,由小组全体同学共同制定。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审查各小组的活动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特别要强调校外活动纪律,确保实践过程中不出安全问题。
二、 指导学生构建活动小组
校外地理实践一般要分组活动。因学生对活动环境不熟悉,活动过程也比较复杂,每组一般要5~7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细致。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但每组需要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协调组员间的关系。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细致。
例如,星空观察活动。设组长一名。其职责是制定活动方案,维持活动过程中的纪律,联系交通设施,分配任务、督查小组内各成员任务的完成情况,保持与老师及其他小组的联络,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关系,处理突发事件,作出本组活动的总结与评价,选择观察星空的时间、地点,组织好观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处理交通受阻、天气变化、成员间意见冲突等突发事件。
设资料员2名。其职责是搜集该活动的有关材料,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天文书刊、网上搜索、询问家长或咨询专家等获取活动当日星空各主要星座的具体位置,主要天体的位置、概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传说等,了解当日的天气情况。
设技术员2名。其职责是各种器材的准备、工具的调试、使用,简单的工具维修。准备小型天文望远镜一台,高倍率照相机一部,手电筒等。事先学会望远镜、照相机的使用、调试方法。
设记录员2名。其职责是记录各活动环节,活动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撰写实践报告,准备所需文具,绘制星空观测图,记录各成员的发言,撰写星空观测报告。
三、 实践过程的调控
过程的调控是校外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难点,也是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因此,老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自主、自制
团队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往往充满好奇。特别是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同学更易节外生枝。如在“一条商业街变迁”的调查活动中,琳琅满目的服装、食品、商业宣传活动等对很少上街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一方面要求组长认真维护工作纪律,另一方面在分工时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具体任务,人人有事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组长要加强督促,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任务。另外各成员之间要及时联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防止小组成员分散、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每一位同学的安全。
2.学会观察、动手
这是校外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很多同学因缺少动手能力,实践时新鲜一阵子,一遇到困难就想半途而废。所以老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观察、动手的技巧。如观察星空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先找到要观测星座中亮度最大的一颗星,然后再根据星座中主要天体的相互位置找到其他天体。天文仪器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技巧性,教师要对每组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怎样正确使用、调试天文观测仪器,怎样排除常见障碍。只有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才能激起学生的动手热情。
3.学会表达
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会收集到很多地理信息,都会受活动环境的刺激有很多感触,并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由于组内异质,每组内总有一两个敢说、善说的优秀生。如果安排他们先发言,那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最后更觉无话可说,愈发自惭形秽,靠边站。其结果只会变成一些优生的一言堂。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组长一定要鼓励每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安排好组内同学的发言顺序,要求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发言主题。发言时要尽可能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语言简练、有逻辑性。记录员要对每一位成员的发言做好记录。
4.学会倾听
首先要学生明白听取别人观点的重要性,不要自以为是。它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别人、与人合作、友善待人、虚心求解的心态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新课程中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大多不是唯一的,甚至有些见解是相反的,如气候变迁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方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处理、土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把握等。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就安静坐好,边听边思考,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倾听的过程中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想要表达的思想。
5.学会争辩
研究问题需要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不能因为对方成绩比自己好或与对方感情好就不敢或不好意思争辩。个人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在辩论中碰撞,真理才能越辩越明。另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要因为别人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争辩时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另外,老师要教会他们一些辩论方法。例如:举例、验算、实验、引证、分析思路、归纳总结等。
6.学会协作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都需要很多人的密切配合,各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任务完成的根本保证。协作能力是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标志。地理校外实践活动中,一个小组虽然只有几个人,但分工不同的几位同学没有密切配合照样一事无成。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各尽所能,才能取得成功。其次要教给学生与人协作的方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找到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学会接纳别人,容忍别人,欣赏别人,使小组成为凝聚力极强的优秀团队。
四、 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实践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各小组要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每位同学都要参与报告的撰写,并能熟练表达报告内容。每组的汇报人刚开始时可以由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但两三次以后老师应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代表所在小组汇报实践结果。这样才能使每位同学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中去。教师应认真审阅各组的实践报告,并组织实践报告汇报会。各小组应接受其他小组的质询,反思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论证,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研究成果校内存档。
最后,教师就本次活动中各小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的形成、科学方法的掌握及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