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关于我国西北地区中小学师资问题的研究

作者:柴 江 吕 筠




  一、 我国西北地区师资现状剖析
  
  1.数量问题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年)和《中国教育年鉴》(1996~2001)的统计资料分析,西北五省区普通中小学师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表1所示的2000年师生数量比较,西北五省区普通中学的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小学师生比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总体上来说西北地区的师资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增长。但部分省区如甘肃省普通中学和小学的师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数量的不足。《中欧甘肃基础项目试点县教育条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东乡、会宁、静宁、秦安、天祝、通渭六县的师生比分别为1∶26.32,1∶25.67,1∶24.12,1∶30.69,1∶12.71,1∶27.41,除天祝县以外,其他的五个被调查县的学校师生比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即1∶21.04。这说明西北地区的师资数量总体上保持增长的同时,还有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存在教师数量的不足,师资数量在具体分布与需求上有极大的差异,教师需要补充的数量仍很大。
  
  2.质量问题
  西北地区中小学和其他地区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学历、能力以及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师资质量问题的分析可以从教师的学历状况来看,以甘肃为例,全省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中教师,尤其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的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见表2)。同时,另一项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研究显示:所调查的7856名中小学教师中,有2.9%的教师仅仅初中毕业,有23.2%的教师取得高中文凭,有42.6%的教师为中师学历,只有30.1%的教师达到大专/大学学历文凭。显然,高中或中师毕业的教师的比例仍然很高。从纵向上分析,这一比例构成不能达到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
  
  
  3.结构问题
  西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和民族地区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表现如下:(1)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师资学科结构普遍存在配套不齐、比例失调的问题。这种情况最为明显的存在于高中和初中阶段,普遍的表现是语言、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的民族县甚至没有一名音乐、美术课教师。另外,由于学科教师的短缺,一位教师教授数门主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本身能力的限制和巨大的代课压力势必影响到教学的质量。(2)代课教师数量仍然很大。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数量的短缺,地方教育经费的短缺,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在聘用教师方面尽量节约成本,以保证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如聘用代课教师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甘肃全省有公办小学教师9.7万人,而代课教师则高达4.2万人,可见代课教师人数之多,比例之大。(3)师资在地理分布构成上偏差严重。在西北地区,表现在数量分布的不平衡、学历合格分布不平衡、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学科结构问题更为严重,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更少更差。
  
  4.教师稳定性问题
  教育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要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从实际状况分析,西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师资稳定性差。在流动教师中,归纳起来有:(1)转向事业机关或商业部门工作;(2)由教学岗位流向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行政岗位;(3)由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由山区、农村向城镇的地区性流失等。由于待遇低,且短时间内解决无望,山区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纷纷要求改行,或到山外发达地区任教。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的结果是,外面的分不来,里面的留不住,山区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 对策与建议
  
  西北地区中小学师资问题的解决,应注重中小学教师规格和素质的培养,并着眼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与此同时,应不断改善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以稳定这些地区的教师队伍,基于师资现存的诸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西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而且由于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数量不足,在校教师压力很大。如《中欧甘肃基础项目试点县教育条件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六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为18.5节,其中最多的达到每周44节,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授课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而中青年教师是最容易外流的,确实保障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将会极大地稳定教师队伍。《教师法》第6章第25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水平(待遇)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在西北城市或较富裕的地方县,教师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对财政实力较弱的县,确实难以承受整个教师群体的工资收入负担,因此中央财政予以特殊的支持,下拨专项经费以保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继续加大对西北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是很必要的。
  
  2.加强西北地区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师范教育对师资队伍数量的补充和质量的提高、结构的改善有着直接的责任。首先,鼓励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增加地方师范类型的学校,增加教师培养的数量以填充部分地区教师数量短缺的现状。其次,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应保障教师培养的质量。再次,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短缺的现状,师范类学校也应扩大对民族生的招生范围,并专门设立民族“双语”教师班,其目的是培养专门的“双语”教师,使西北少数民族教育中特别缺乏的“双语”师资得到彻底的解决。
  
  3.做好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给予更多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
  首先,在职教师的培训应该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培训。目前,很多在职教师的培训更多的集中于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培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是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对于处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这些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学方法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培训内容,培训需要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相关,培训内容应更多的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其次,应扩大培训教师的范围,而不仅仅限于对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贯彻平等参与的思想,关注教师中的“弱势”力量。
  
  4.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教师间的交流
  教师教研主要通过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技能等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关注的是教学一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是建立在已知的教学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关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问题,是实践应用性的。目前,西北部分农村地区的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好,如《中欧甘肃基础项目试点县教育条件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六县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任何教研活动,或教师较少参与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质量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应鼓励学校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同时开展教研活动要和教师的实际相结合,并且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