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学校如何引导中学生走出道德困境
作者:罗 祥 黄 忠 胡 燕
一、 中学生面临的道德困境
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主流是好的,但他们止处于一个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总会面临各种特殊矛盾。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一般都有道德理想,由于自觉性不够,往往对自己缺乏有效的管理,理想与现实时常发生冲突。在一次有关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主题班会上,有个学生在做完精彩的演讲回座位时,不小心将一个同学的文具盒碰落,居然只看一眼,既不捡也不道歉。这类事情在学生中并不鲜见。多数学生想做有道德的人,但他们在付诸行动时又常与道德相背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于是,有的学生觉得道德理想是个累赘,干脆放弃理想,变得堕落颓废。这种情况在后进生中较为常见。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手段与目的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比较有主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立意识,但由于他们阅历浅、判断力差、做事易冲动,导致他们时常为了实现一个正当的目的而选择一些错误的手段。比如,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弊,为了帮助朋友而打架,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而踢教室门,为了不在竞争中失败河南信阳中学生马娟竟然向同学泼硫酸……中学生在做出这些举动时,其目的本无可厚非,可他们采用的手段却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解决好手段与目的的矛盾。
3.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
当代中学生出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被称为“小太阳”、“小皇帝”、“小千金”的一代,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代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墙壁上有鞋印,地板上有打倒的牛奶,寝室里有胡乱堆放的鞋袜,但学生却一个顶一个的干净。学生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只讲个人卫生不讲公共卫生,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体和他人。这类学生与同学老师往往相处不好,有时还会造成一些不良事件。一天中午,几个学生在教室里学习、休息,其中有个学生想听音乐,就将班上的教学用收录机打开,招致其他同学的反对,他不仅不改正还把音量开得更大,最终引发一场打架事件。以自我为中心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多烦恼,也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隐患。
4.“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矛盾
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道德现象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会儿谈谈克隆的伦理问题,一会儿说说伊拉克战争是否道义,而一说到自己的生活,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曾经有一个学生谈到,他对班上一些男生欺负弱小同学的事情愤慨不已,然而自身难保,根本不敢挺身而出。的确,如果对不道德现象妥协,最终可能动摇学生的道德信念,而且会助长歪风邪气;而如果要他们去干预,他们的人际知识和技能又不足以让他们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如何处理好“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生和教育者的难题。
5.脆弱的道德防线与汹涌的社会洪流的矛盾
中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具有模糊性、肤浅性、易变性,其道德防线极为脆弱。而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快速涌入中学校园,来势汹汹,中学生的道德防线面临严峻考验。前些年教育界就已经在疾呼我们的教育是“6+1=0”,即6天的学校正面教育被1个星期天的社会负面影响给抵消。而现在,这种情况变得更严重。近年来,各类中学生恶性事件屡见报端,而校园内不道德现象也时有发生。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提高道德免疫力。
二、 引导中学生走出道德困境的措施
1.强化自律,唤醒良知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要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通过艰辛的努力。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有“良知”、“良心”的人。要有“良知”就不能总依靠外界的监督和压力,即他律,必须学会自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慎独”。要自律,就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首先,在德育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传统的“说服教育”常常是让学生“口服而心不服”,其结果是教育的实效性差、反复性强。教学在授学生以“鱼”的时候还要授之以“渔”;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道德观念和规范,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其次,要引导学生写日记。日记既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也是进行反思的一种方式,是实施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再次,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自我教育的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事迹,给学生一些可以模仿的对象。
2.训练思维,提高认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知识即美德”,强调道德认知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只让学生接受僵化的道德认知成果是没有出路的。很多道德问题看来是认知偏差,其实质是思维方式不科学。学生处理不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根源在于他们孤立地看待目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经受不住考验,根源在于他们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能将原有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进行有效整合。综上所述,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一切道德现象,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获取正确的道德认知,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中学里,很多学科教学都担负着训练学生思维的重任,其中高二哲学所传授的辩证思维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及时有效地为学生做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刘海洋对熊的好奇心和对“笨熊”提法的质疑都是好的,但他采用的手段太残忍且损害了动物园的财物,既不道德又违反法律。还有些学校就一些热点道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这也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道德现象的有效形式。
3.感受责任,走出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质就是将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漠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及意义。要克服这个毛病,就必须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首先,应对学生实施感化教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感情丰富、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感化教育对他们非常奏效。有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条污染了的河流,并现场出示了那条河原来的照片,一些女生情不自禁地就流出了眼泪。后来他们在周记和报告中不约而同地提高到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的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时掌握不了分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换位思考。应教导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再次,应带领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实践中使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得到升华。
4.营造氛围,弘扬正气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乃至学生中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的不良风气。讲道德不仅得不到肯定,反而被讥讽为“傻气”、“幼稚”。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兼济天下”谈何容易。在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中学也应该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讲道德的氛围。这样,“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的观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荣誉感,成为他们“独善其身”的深层动力,也为学生间的互相监督提供强人的舆论支持,从而做到“兼济天下”。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奖惩机制,将道德评价制度化。以学校的权威来主导校园的道德评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群体的道德舆论,弘扬讲道德的正气。目前多数中学都有这样的机制,如违纪处分,见义勇为的表彰等。(2)定期开展道德评比活动,使道德评比经常化。有的学校定期给学生评定操行等级,有的班级在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每周公布五个道德标兵,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荣誉感,形成了一股讲道德的新风气。(3)抓典型,树榜样,使道德教育形象化。来自学生的先进典型对学生更有感染性、号召力,教育者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有效地给予表扬、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
要引导学生走出道德困境,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这不属于本文所要探讨的范围。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