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
作者:戴胜旗
一、 历史试题考查特点
1.基础性:突出主干,重视对教材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文科综合考试历史学科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更是用专题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如2006年全国文综?穴浙江?雪卷中政治机构与制度变化题、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题、法德关系题、主观题中的中华文明题与通商口岸题等。全国文综(北京)卷中制度创新题、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题、谈判谋和平题、亚洲各国发展特点题。全国文综(天津)卷中制度变迁题、科技进步与创新题、两次国共合作题、国际会议题等。这些都是地道的基础题目,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且内容不偏不怪,它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考查由过去片面强调能力又回归主干基础知识和回归教材的趋势。
2.时代性:关注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纵观今年各地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者通过考点的选择,或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的时代性,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选择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突出反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与我国国情,考查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答。如2006年广东大综合卷中的国民大革命题(80周年),全国文综(黑龙江)卷的工业化资金来源题、中国从被列强宰割到强盛题(中国崛起)、中西方科技成就比较题、中国铁路建设成就题(青藏铁路通车及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等。
3.研究性:注重探究,突出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考查。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在作为中学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甚至不断强化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化的考查(因现行高考还较难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探究等过程)。从试卷分析中可看出历史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考查主要体现就是提供属于实证史料的历史图片,把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历史遗物与文字材料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已学历史知识,分析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这就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实际应用性,丰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内容。如2006年北京卷第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题、第39题北京城示意图切入考查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及布局体现的政治特点题。
4.时空性:强调时空观念,突出区域历史的考查。文综高考历史试题强调时空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二个维度来学习和理解历史,体现对历史要素的重视。试题中往往以特定的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现象作为组题的背景从空间切入来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试题分析,考查区域空间的选取,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小至西藏地区乃至北京等城市,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时空的综合考查。如2006年全国文综(浙江)卷第39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与当代对外开放,全国文综(黑龙江)卷第39题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切入考查唐朝农业问题等。
5.人文性:突出文化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006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加大了对文化史的考查,提高试题的文化底蕴,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的关注。如全国文综(浙江)卷的第37题中华文明题、全国文综(北京)卷第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题、全国文综(天津)卷第37题“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题”等。作为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的导向,也利于改变文化史在高考中和历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适应了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也利于发挥历史在教育中起到人格的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人文性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在以纸笔为主要形式的高考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考查,但却可以通过考试进行引导,通过答题进行体验。如全国文综(浙江)卷的第37题中华文明题,体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问题,利于使学生理解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第39题通商口岸题,通过对近代中国战败开埠通商的被迫开放与当代独立自主的主动开放的比较,使学生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两题都体现了中国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都应该具有开放、吸收的理念,既立足教材,又是从中国现实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升华,发挥史鉴功能。如全国文综(重庆)卷37题(3)问近代香港岛被割占和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的考查,使学生体验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和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自豪感,继而形成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 备考策略
1.应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纵横联系和中外分析比较。在专题复习时,专题的确立要突出历史学科的主干内容并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可依据新课程内容确立并细化小专题,然后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掌握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的历史启示。同时还要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2.应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研究,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等。三是对学科交叉点综合研究。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3.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与指导。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图表、历史图片等的研究解读,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分析判断能力和掌握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的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要加强地方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复习,不仅要注重大城市,还要注意有特殊地位的中小城市,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结构。①依据历史的发展特征,把中国和世界划分为若干个区域。②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分析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③结合现实的政治情况?穴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当今世界关注的问题?雪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④依据高考目标和要求,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并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加以解析。
5.要加强文化史复习的力度。在教学中对教材相关文化史知识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注重因果分析和史论结合。从今年“中华文明的形成”题及“中西文明对话”题等来看,复习中更应该重视相关文化知识的纵向联系和中外相关文化的横向分析比较。教学中通过应用蕴含、反映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字材料及历史图片、诗词、对联、漫画等来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教训,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来评价史实,进而理解文明是前后继承、创造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是互相补充、交融和促进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方式是多样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等。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和情感,并通过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社会的理性反思。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应试中显得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