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国教育管理的企业化倾向批判

作者:马 青




  
  三、 目的:育人性遭到“挑衅”
  
  目的的营利性可以说应该是企业管理与教育管理的根本区别。追逐利润不仅是资本家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企业家的出发点,即使说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不单是为了营利,但营利却是其运营的核心目标。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5],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管理的目的要以教育目的为基础,教育管理的目的要服务于教育目的。“现代教育管理说到底是教育人、培育人、改造人,以达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管理育人’的特点是现代教育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等其他管理的重要标志,因此衡量现代教育组织系统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6]。教育管理目的的实质是育人,虽然也要追求经济效率,但是经济效率仍然要为育人服务,育人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校,“在目的和价值取向上与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公立中小学校是政府基于公众的普遍利益而举办的基础性事业,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所提供的产品或者说服务是公众产品。因此,它的核心特征是公益性,这也是它要追求的目的所在”[7]。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也谈到,不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该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学校就变成了“学店”,教育就变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
  一些人斥巨资兴办学校,以豪华的建筑、高标准的设施配备、“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升学率来吸引生源,收取高昂的学费。此外,许多私立学校实施的是“家族+控制”的方式,对学校的方方面面牢牢把关。各地的一些公立中小学校,尤其是“优质”公立学校,一方面垄断着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在大肆收取高额择校费,其收费数额甚至大大超过私立学校。这些教育管理行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营利的嫌疑最大。一部分转制学校甚至公开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册、登记,在其协议中明确规定,在赢利后,投资各方按股份的比例取得回报,其营利性显而易见。学校变成了“学店”,育人如同营利的傀儡,教育管理变成某些人获利的手段,教育管理目的的育人性遭受危机,教育的公益性面临严峻挑战。
  
  四、 管理对象:将人等同于物
  
  企业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区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象即物与人的区别。商品是企业生产、销售的对象,是消费者需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管理的重心,企业管理的对象是物,这就使企业管理对物的要求是硬性的。企业对产品的数量、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要求与结果在相当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等同。效率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硬性指标是评价一家企业的主要标准,产量指标、利润指标、利税指标等等,这些指标达到与否是判断企业管理优劣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要瞬息万变,企业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应对,其收效也是明确的而且具有一定即时性,因此企业管理又具有即时性的特征。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人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复杂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能用硬性的指标、手段来进行管理,而应该施以一种人文式的管理。人文式管理以人为核心,将人自身的特点及其需要作为出发点。尊重是人文式管理的根基,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需求。对人的管理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与灵魂的感召,只有尊重人,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灵深处,实现对话与沟通,才能理解人,才能找到管理的突破口。平等、民主是人文式管理的表现。教育管理的对象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的特征,教育者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受教育者的管理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管理的对象又是自身的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人,只有使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实现其主人翁地位,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人文式管理重在文化建设,只有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导向,共同目标的激励,才能最终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然而,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那么,人文式管理又具长期性。
  企业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对象不同,决定了其硬性与柔性的区别。当人的特殊性被抹煞,教育管理不再与人的独特性相关时,学校便会成为生产工厂,学生和家长则分别会成为消费者和顾客,校长成为经营者。教育等同于“传输教育商品”,课程则成为“教育商品的传输模式”。教育原则被市场交易原则所取代,教育管理成为使学校更加高效的经济方程式[8]。我们的教育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如此,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提高所谓的“教育质量”,都在用硬性的标准在要求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似乎学校如同企业,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统一要求。教育管理的手段应该是柔性的,但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却在承受着从企业管理中迁移过来的末位淘汰制的折磨;教育管理应该是长远的,但施教者、管理者却在为眼前利益大动肝火,似乎在追求企业管理的那种即时性。
  
  五、 管理特性 :企业性“淹没”教育性
  
  企业组织与教育组织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企业管理特性与教育管理特性的不同。企业组织目标明确,而且比较精细具体,可以用数量确切地表示目标。企业组织所运用的技术是清晰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相比之下,企业组织也更倾向于集权化管理。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一种效率,不论是科层化组织还是扁平化组织,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速度从而达到高效,程序化、统一化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鲜明特性。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生产流水线,都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组织则是一种松散结合组织。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明确而具体的,它的目标更像是指导理念,抽象性强。人的发展很难具体化,数量也难以全面地表现出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目标同样难以具体。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是不确定、不清晰的。教育者的教育手段、途径是不确定的,硬性规定统一的教育方式、手段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教育者面对的受教育者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不同,教育途径也是多样的,教育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技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的一项基础活动,关联性强,牵涉方方面面。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复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又要求教育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要吸收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参与决策过程。教育组织的这种特性使教育管理具有民主性、开放性、多样化的特点[9]。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教育组织的松散结合性好像已经丧失,似乎如同企业,效率成为教育组织的首要目标。政府或明或暗地在要求着效率指标,一线管理者在大张旗鼓地追逐着效率指标,教育实施者与受教育者在拼命地赶超效率指标。教育管理者似乎成为了独裁专断者,大权尽揽,民主性成为形式,开放性、多样性更无从谈起。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受到压抑,企业特性突出,学校如同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明确而鲜明”的目标指引下,生产出“标准而同一”的“人才”。
  
  六、 一些思考
  
  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各具特性,二者在指导理论、目的、对象、主客体关系、管理特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应保持理智,绝对不能盲目地模仿、照抄照搬,但实际中却出现了教育管理企业化的倾向,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管理的混乱、价值的偏失。学校是承载、传播、创造人类文明的场所,我们要戒除浮躁,冷静、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企业,教育应该按着自己的本质规律,扎扎实实地去做。
  教育管理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存在差异、具有主动性的生命,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生命体的发展,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能如同企业管理,其指导理论、目的、对象、主客体关系、管理特性不能与企业管理等同。冯建军教授在《生命与教育》中写到:“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10]教育管理同样应该实现回归,排除干扰,回归教育性,保持其特性。
  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戒除浮躁保持理性与平和?教育管理如何回归,保持其教育性?如何实现其独立地位?……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5.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5.
  [3] 刘宪恩.摒弃浮华还教育本来面目[EB/OI].http://education.163.com/05/1216/09/.5385ONT00291MUP.html.
  [4] 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2.
  [5] 王彩梅.对企业目的的再认识.经济师,2005,(2).163.
  [6] 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1.
  [7] 张新平,李金杰.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教育实验与研究,2006(2).
  [8]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1.
  [9]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
  [10]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