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对地理公开课的理性思考

作者:郭 欣




  2.对策
  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其思考过程,再作评价。对于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动脑、不满足常规解答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激励的角度指出他们的不足,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 地理公开课真实性的误区及对策
  
  1.真实性误区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正教,是“教”给听课老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正学,因为教师对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当然会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现的完美无缺。如果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是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异化,其危害不可低估。把新课程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离开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2.对策
  教师应当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而不可能上不好再上一遍,甚至是反复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果追求教学本质以外的东西,把上课作为获取某种奖励和荣誉的机会,或者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课堂就肯定走样,甚至变质。实际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搞研究,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相信社会和家长会给付出者应有的肯定和荣誉。
  
  六、 师生配合的误区及对策
  
  1.面临挑战
  教师上公开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希望你们好好的配合老师。”下课时则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感到课上得成功的教师会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错。”而课上得不太满意的教师则会说:“坏了,这节课学生没有配合好。”这些话语里无不透露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霸主”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配合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应时刻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摸透学生的思维“流向”,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2.对策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希望你们好好地配合”改为“让我们好好合作”,把“学生没有配合好”改成“师生没有合作好”,或者“教师没有服务好”,就更能体现“教育是服务”、“学生是主体”的课改新理念。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