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红色作文与精神生成
作者:吴卫新
另外还要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的作文活动,利用文学社的活动把学生吸引过来,借助校刊、乃至全国性的刊物发表作文,让他们尝到甜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畏惧作文心理,让他们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且力争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然后形成“兴趣——发表——愉悦——兴趣圈——发表圈”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成功作文模式。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并充分挖掘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潮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中,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