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合作学习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施探索

作者:任传忠 任志宏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应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效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合作的观念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已十分淡漠,所存无几。
  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在美国教育史上,自19世纪初起,以教育家帕克倡导的合作教学方法在美国教育中占主流。帕克以后,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之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自40年代起,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道奇发展了他的老师勒温关于“场”的动机理论,形成了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理论,为随后的课堂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曾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提出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2]。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
  实验课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儿童自己用心做实验,在活动中直接地接触各种事实,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还认为,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从尝试到成功,其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了问题、观察、假设、推理和检验5个阶段,通过这些阶段和步骤产生良好的思维,从而使思维转变成经验。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不断构建和相互作用,从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实现智力的不断发展,他不仅强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提倡让学习者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假设和进行实验检验,让学习者通过实验将法则与数据资料并列发现或重新发现概念和原理[3]。由此可见,实验探究对儿童获得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强调将合作学习与实验探究结合起来,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现阶段各学校实验经费普遍紧张,因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每人单独一套实验器材、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要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由此可见,实验课中的合作学习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生成性。
  在生物实验课中,我们实施了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分级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 实验课题的分级
  
  教学中,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推敲,将生物实验课题按探究水平的不同依次分为5级(其他课程可参照)。
  1.验证性实验为一级
  要求实验小组按照实验指导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但是一级实验的结果变化不是要揭示“有什么”或“是什么”,而是将实验结果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个原理或法则是否成立,或者证实发生的物质或结构的动态变化,即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例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2.观察或鉴别性实验为二级
  要求实验小组按照实验指导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知道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定出实验材料中“有什么”,以便加深有关的生物知识。例如: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等实验。
  3.教师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为三级
  三级实验课题都来源于对前两级实验进行改造,其特点是由教师提供实验结果和实验步骤,学生经过一系列合作探究操作活动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其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例如:“探究淀粉酶的特异性”、“探究透析膜的扩散原理”、“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研究”等实验,可使学生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4.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性实验或调查为四级
  对于这类实验课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设计调查计划或实验方案,组内同学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实验课题任务。这类实验或调查往往持续较长时间,学生的主题活动也多是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进行设计、制作、调查、实验、总结、论证等活动,实验课时间则用于完成部分操作或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例如:废旧家电与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5.模拟性实验为五级
  模拟性实验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实验法,它是在模拟研究对象或者人工模拟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一类实验,在模拟实验中,虽然某个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人为的,但是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或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知识。例如:“设计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有助于学生领会DNA分子结构的特征。“DNA复制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模拟以母链为模板合成互补子链的过程,其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记忆得到强化。
  
  二、 实验课教学流程
  
  1.确定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可以是教材大纲规定的课题,也可是自己设计确立的课题。
  2.实验分组
  实验课的分组不同于理论课的分组,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小组人数的多少可以变化(理论课中的小组人数一般是始终固定不变的),但不得少于两人。
  3.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中充分进行合作。实验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对学生合作态度进行监督,要经常表扬那些充分合作的实验小组,使其他小组感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应该向他们学习。表扬一定要及时,实验中要求学生养成随时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的习惯,以便做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或调查,一次实验课不能完成,还需利用课外时间。
  4.书写小组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按照一定的格式完成小组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只需写一份实验报告。为了确保小组成员都参与实验报告的书写活动。老师可就每个小组实验报告中的内容随机提问该实验小组的成员,对表现差的学生,在其个人评价中,要比同小组其他同学降低一个档次,促使他们都参与实验操作,参与实验报告书写。
  5.小组、个人认可与奖励
  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评价与奖励,评价等级分良好、优秀、超级,小组的评价等级也成为小组成员该次实验的个人评价等级。(对于实验中、实验报告书写中,不能充分与他人合作,表现较差的组员,个人评价要在原来的评价基础上降低一个档次)对每次实验课的个人评价等级作好记录,每3个实验为一轮进行奖励。
  
  三、 对实验课中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评价
  
  1.注重并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
  传统教学理论大多只重视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则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以情育智,追求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小组实验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得到的更多,学得也更加愉快。
  2.较好地处理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对于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合作学习在强调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竞争与人个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的展开,就融合了竞争与合作这两个因素,它强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进行合作,由此推动小组活动的进程。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竞争,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小组竞争不同于个人竞争,如果某个小组赢的次数太多,教师可以改组它的组成人员,从而使合作学习的竞争趋于合理和公平。
  
  参考文献
  [1] 秦金亮.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理论模型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2):67-69.
  [2] 朱作仁.教育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3] 戴本博等.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