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册指瑕

作者:许 艳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资料丰富、标题别致、观点新颖、主体结构设置合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但在使用2005年6月第2版(必修)第一册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有疑问的地方,有待商榷和完善。
  
  一、 基本概念混淆
  
  教材第16页学习思考题:“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腹里’和‘宣政院’?”
  此句把“行省”、“腹里”和“宣政院”同属于“地方行政设置”,其中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它还负责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但并不是一种地方行政设置。
  
  二、 表达顺序不当
  
  1.教材第14页先用三节介绍西汉丞相制度的演变,接着另起一节介绍唐朝三省六部制,但在此节最后一句却出现了“而东汉出现的尚书台,又称中台,地位逐渐重要”。这里很明显颠倒了朝代顺序,应把划线部分接在西汉之后,唐朝之前。
  2.教材第67页有一道学习思考题:“‘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的意义是什么?”
  可是与这道问题相关的正文内容却在68页“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此出现了文不对题的瑕疵,将这道思考题改放于68页即可。
  3.教材第31页“义和团反帝运动”一目,第一节“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第二节“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
  第一节直接介绍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兴起,第二节旨在补充义和团的渊源,说明在义和拳时期主要进行的是反清斗争。这样的编排有违义和团发展的客观过程,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义和团运动到底是反清斗争还是反帝运动?实际上,“甲午战争以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它从反清秘密结社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4月第3版)建议将原一、二节互换位置,并于“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添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4.教材第45页“太平天国运动”部分,第一目“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第二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第三目“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其中,《资政新篇》诞生于天京事变之后,是洪仁轩在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纲领,放在第二目中讲述,感觉唐突,不易于理解其背景。建议取消第二目,把《天朝田亩制度》并于第一目,《资政新篇》放在第三目天京事变之后讲述。
  
  三、 重要内容缺漏
  
  1.教材第24页知识链接“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其中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笔者认为,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教材只谈领土的丧失不能完全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影响,容易形成学生片面的认识。建议改为:“中国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同时标题中的“1900”如改为“1901”会更好,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到1901年才结束。
  2.教材第57页专题小结的简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遗漏了“抗日战争”这一重要事件。抗日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四、 结构繁杂,标准不一
  
  1.教材第14页“于是,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此句过长,结构复杂,对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妨碍。可把“属于”和“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去掉,改为“于是,和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形成”。
  2.教材第17页,“明太祖朱元璋”用的是庙号,而“明永乐帝”用的是年号。在同一朝代使用不同的称谓标准有些不妥,建议二者统一使用庙号或年号。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