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薄弱校“高位嫁接”名校的思考

作者:迟建伟




  许多教育教学落后的学校多是学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思想上和职业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缺乏名校校长的品德学识、风度、声望、心理品质、礼仪修炼。如在工作上飘浮、不深入课堂、不了解具体情况、只喜欢发号施令、做事凭老经验、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等,尤其欠缺运营教育资源的能力。
  为此,弱校“高位嫁接”要成功,首先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关键的是提高学校领导的领导水平和“经营”能力。我们要从传统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探索出新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优化。从制度保障做起,依法依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再以德治校。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一个领导者在行使职权进行管理时,若将其高尚的品德融于管理中,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许多弱校的教师因学校的财力、会议的名额限制等原因,参加高一级的学习、培养、培训力度不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种恶性循环自然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的名校意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感,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师德方面的建设要成为永恒的主题,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教师有了师德,就有了教师的责任,社会对我们教师的信任、信赖和尊敬自然提高。二是加强在岗教师的校本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实施校本培训,以培养一批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为主,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在教师引进方面,要向主管部门争取自主招聘权力,全面适应名校工程中对教师专业的需求,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六、 “高位嫁接”存在的困惑与分析
  
  困扰之一:“高位嫁接”是名校办大才能办强思想所致。我们常听到某个名校在某个区想办法划拨到一块土地用于建分校或新校区,给社会一种学校扩大了才能建成强校、名校的思想。言下之意,以大转强的根源完全是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这些话不是没有理,但如果只停留在土地问题上,本人要说,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不破除这个消极的观点和论调,发展就必然受到阻碍和制约。
  学校发展不一定在大,而在于精。看看众多名校的成名历史,大多是在校区比较小的、空间有限的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受限制的学校规模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并转化为一种办学理念。学校要有内涵的人才,有气质、有魅力、有内涵的学校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内涵是学校发展的主题,学校没有内涵就没有品位,就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
  困扰之二:“高位嫁接”仅是一种名校的炒作,对薄弱校的提升是有限的。这主要是过去有过许多合作的先例,如“手拉手”学校、姊妹学校,“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农校”等等办学模式,最终多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到头来名校赚足了风头,弱校仅是广告中的“托”。
  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公信力丧失,一开始就是为走过场,迎合一下上级的政策和社会影响。正确的是上级主管或政府部门应首先明确合作的目标,通过协议书等法律文书对合作目标进行界定,既约束了名校的行为,也划定政府应有的作为;其次应给名校下达目标责任制,名校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是在政府与社会的多方支持与扶植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逐渐形成的稀有公共资源,推进优质教育大众化是名校的历史责任;再有是对薄弱学校要有政策方面的倾斜,如学生生源的控制、教师招聘的权限等,并在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有一个长远投入规划,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多作为雪中送炭的工作。总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强大的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真正带动其他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实实在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困扰之三:名校通过扶持薄弱校,将复制、培训后的名校先进管理经验、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扩散到新校,满足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是这一做法可能会有名校这杯“牛奶”被“稀释”的后遗症。还有名校文化扩张、趋同,很可能使得薄弱校丧失个性;流失了原有良好的历史积淀。
  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高位嫁接”会使薄弱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品牌校的工程,但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文化磨合期”。在名校带弱校运作初期,名校向弱校输出先进文化的办学理念、一流管理、高素质教师;而弱校对新文化也要有一个接受、适应、认可的经历。因而,需要经历一个消除文化冲突、建立文化认同的磨合过程。其次是“文化融合期”。弱校通过与名校互动,在名校文化中找到生长点?熏从而消除各自为政的文化隔裂,使二者文化融为一体,形成文化统整的态势。第三是“文化整合期”。名校在输出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吸纳、更新、提升自身的优质品牌,从而形成、整合出更具包容性、融合度、创造力的新文化。而此时,弱校也已经成熟,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它也成为对外扶持的名校。
  总之,扶持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薄弱学校改造的进程中,还将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有负重前进的思想准备,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务求实效的精神,切实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剑平,李英涛,曹磊.名校膨胀弱校升济南两亿元改造基础教育.大众日报,2002-09-05.
  [2] “择校成为‘教育贿’新资源”2006.2.7.强风暴校园网.
  [3] 王凤杰,张雪松.杭州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做法和经验.2006.11.15.新华网浙江频道.
  [4] 刘丹,张晓晶,王莹“新义务教育法能否纾解择校困局?”.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