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几种方式

作者:高树浪




  在教学过程中,同一知识点,新手与专家传授的方式是不同的。新手一般是直接灌输的,而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则会利用种种手段,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问题情境之后,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
  
  一、 问题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2006年高考化学考纲中就明确指出:“考生要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化学课本中也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化学问题,例如:高中化学第二册中的有效碰撞理论用投篮来作比喻,很生动,让学生易懂。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这些例子来构建化学知识,应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例如,2005年高考第27题中要求学生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阅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因错写而失分,一些学生将产物写成NO2或N2O,条件写点燃的学生也不少。也有一些学生有创意,如将反应式写成:N2+xO2=2NOx得到阅卷老师好评,给了满分。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设计有关,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氮气与氧气反应教学时问题呈现对比如下:
  
  显然,上述设计二、三中,以生活知识为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内化知识的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问题从实验中引出
  
  化学中有些概念与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如化学平衡、电离与电解等。如果恰到好处地设计一些实验,通过实验来认识概念与理论,应该是很可取的。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是易混淆的,也不易理解。在平常教学时有些老师直接从“强能制弱”的规律导出:
  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以达到强化的目的。这就是将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的老方法。若教师能从实验引出,然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可能效果更好,教学设计如下:
  
  三、 问题从化学史中引出
  
   通过化学史的展示,了解化学家对科学的探究的过程,从中感悟科学精神及科学大师的智慧;或者从古代化学成就得到启示。例如在金属防腐教学时,先介绍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之迷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该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墓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几乎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上述化学史料的展示,激起了学生的层层疑惑,学生心中问题由然而生。如: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不生锈?现代的许多钢铁为什么都很易生锈?怎样才能防止腐蚀?一系列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 问题以信息形式引出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引用一些材料来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对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然后得出结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2005年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出:“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例如对化学反应速率中的一个规律(反应速率与反应式的系数成正比)的教学时,教师不应直接将规律呈现给学生,而应先给出数据信息,让学生完成后再得出结论。再如,当研究硫酸工业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条件时,发现是在常压下进行的,而理论上应是压强越大越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呈现一组数据信息,500℃时压强对SO2平衡的转化率的影响如下:
  
  学生观察后,结论便自然得出,何乐而不为呢?
  
  五、 问题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出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大了容量,增添了色彩,增加了生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起辅助作用,使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节教学中,运用电解氯化铜溶液flash动画来解释一个问题并引出另外一个问题。电离与电解有何区别?通过动画的观察,学生就会发现Cu2+放电变成了Cu,而H+却不放电,Cl-放电变成了氯气而OH-却不放电,为什么?由此展开讨论,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效果恰恰说明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