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经济生活》图文编写的缺陷
作者:韩广军
一、 顺序错位,文图不符
教材第18页最后两段“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与“调节生产……”中表述的内容与第19页的图示不一致。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价格变动与生产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二者是双向制约的关系。二者双向制约的内涵是不同的,即“价格涨落影响生产扩大或缩小”与“生产的扩大或缩小影响价格的落涨”两个内容截然不同。教材第18页中“价格变动调节生产”是指价格的涨落会导致生产的扩大或缩小,而不是指生产的扩大或缩小导致价格的涨落。教材第19页图示中最左侧和最右侧分别用“生产扩大”和“生产缩小”来表示,刚从初中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按“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生产缩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顺序来认识。这种认识顺序揭示的是“生产扩大或缩小影响价格的涨落”的内容,它与教材第18页“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所表达的内容顺序正好相反。为了便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内容,若把教材第19页图示的顺序调整如下,则更符合教材编写要表述的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更正的图示能直观地表示出价格变动是如何调节生产的,是价格变动对生产的“直接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依据价格变动与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生成领悟出价格涨落与生产的扩大或缩小是双向制约的关系,进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处理相关的经济现象打下基础。
二、 选图欠妥,有悖政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教材第22页图示及文字说明“假日旅游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追求”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汽车消费、住房消费”两幅图片展示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但是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发展和繁荣是片面的、非可持续的。因为“汽车消费”的图片中场景杂乱无序,折射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住房消费”的图片中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凸显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教材把这两幅图片作为“居民新的消费追求”来展示和宣传,这与我国现阶段坚持和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和谐社会是相矛盾的,没有体现我国现阶段大政方针的要求,甚至有悖于这一政策的要求。所以展示和宣传“居民新的消费追求”的“汽车消费”与“住房消费”两幅插图应予以更换。教材选编的插图不仅要给人以美感、振奋人心,更要有积极的生成教育意义,要给我们的后继者以启迪,启迪他们在规划和建设宏伟蓝图时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自然等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 选图不周,缺少教育性
教材第40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资企业”图片中技工戴口罩在工作,这既是企业内部落实安全卫生规章条例的表现,也是劳动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口罩应当罩住嘴巴和鼻子,这是基本的卫生常识要求,但是图片中口罩戴的位置却不规范:没罩住鼻孔,甚至连嘴巴也没罩住。作为技工本人来说违反了企业卫生安全要求规章,于己于他人都不利,甚至有较大的危害性;作为教材选用此图片,其目的绝不是想告诉学生可以无视戴口罩的规范性要求,更不是想误导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可以无视企业安全卫生规章,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来成为遵规守纪的合格建设者。因此,选用此图片不仅没有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还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这绝不是教材编写者选用此图片的本意,是编写过程中不该出现的疏忽或失误。
四、 文字补充或表述不严谨,需修正
教材第51页右侧图片中农民工喜笑颜开,原因是“经过协商,农民工讨回了自己的工资”(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内容)。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工资是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却要经过“协商”才能讨回,这说明有些地方法制贯彻落实不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任意侵害。但是,学生不禁要问:属于自己的工资即合法收入是要经过“协商”或只有经过“协商”才能讨回;还是要按照法定程序与途径讨回呢?结论当然是后者。不管是协商、调解、仲裁还是诉讼,其操作程序与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若变为“农民工依法讨回了自己的工资”,在内容上就无疑义了,同时它还能教育学生当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劳动者要真正树立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所以更改这一内容对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自身素质较低、权利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不少中学生、劳动者,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材第69页对“效率”概念的界定,表述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诠释,“比率”即“比值”。实际上,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有效的)与投入的比率”,而不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教材把产出与投入的书写顺序颠倒,其结果是不单“效率”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缺失了科学性,按顺序颠倒的表述计算就会出现投入越少有效产出越多而效率却越低的错误结果。
五、 文字说明不准确,图文没有一致性
教材第73页第二自然段把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共四个部分。其中“其他收入”在该页“相关链接”中规定为“泛指税、利、债收入形式以外的财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收费、罚没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但是在教材该页的圆柱状图指示中却把财政收入表示为“税收收入”、“利、费收入”以及柱状图旁文字说明括号中的债务收入三个部分。这显然与前面的表述不一致,把财政收入来源中的“其他收入”仅归结为圆柱状图指示文字说明中的“费收入”,既无科学性,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为21715.25亿元?穴不含国内外债务收入?雪,其中税收收入20017.31亿元,国企收入与亏损补贴(属利润收入)合计为-226.38亿元,债务收入6153.53亿元,其他收入1691.93亿元(参见WWW.mof.gov.cn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的2003年财税数据)。因此,教材圆柱状图旁的指示文字说明应改为“税收收入、利、费等收入”(必须加上一个“等”字),或改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其他收入”,这样教材前后内容表述才具有一致性,才能自圆其说。
另外教材在本页把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数据分别列为21700亿元和20450亿元,这与2003年国家财政部公布的财税数据略有出入,其原因可能有许多方面,但作为教材应维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的权威性,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六、 图文牵强附会,没有直接性
教材第97页对“西电东送”图片的文字表述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但用的却是正在建设中的“某水利工程”图片,这一图片未必能直接说明“西电东送”文字内容。当然现在的事实是(三峡工程)有电可送,但课本图片上是在建工程,无电可送,硬要学生通过欣赏或观察“水利建设工程”图片来联系“西电东送”内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至少有“二级引申”之嫌。倘若用类似水利工程中水力发电的有关设施、设备或送电网络等相关图片来说明“西电东送”内容,或直接在图片上标示类似“三峡工程”等字样的工程,那么文字内容就能直接说明图片,图片也就体现了文字内容。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