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考改革的若干设想
作者:王凌峰
我国高考改革从1999年开始已经8年,但是围绕我国高考改革采取何种模式,并未形成普遍共识,从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看,差异颇为明显。其中一种观点即主张采用美国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改革我国高考,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一个例子。
所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即高校在录取中,除了统一笔试成绩之外,还参考高中成绩、社会活动情况等,高校具有很大自主招生权。这一模式为不少国家、地区模仿,比如韩国也决定于2008年开始使用这一模式进行大学招生录取改革。但是,由于该模式在美国可行的诸多条件在当前中国尚未发育成熟,照搬的结果只能是逾淮成枳,台湾地区就是前车之鉴。
台湾1989年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1992年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1994年试行,2002年正式实行。台湾联考改革暴露出不少问题:(1)公平可控性下降。新方案当中学生高中成绩占据一定比例,这就存在较大作弊空间。2002年3月17日,多元入学方案实行仅两个月,台湾媒体就披露了奥赛主考官索贿嫖妓事件。民意调查显示,高达七成学生家长赞成恢复联考制度。(2)多元入学方案由原来的一次联考变为十八次段考和更多次小考,反而加剧了竞争压力。
正是如此,目前台湾高校新生的70%还是通过联考方式录取、20%通过甄选推荐、其余申请入学。由于推荐易滋生腐败(这与我国文革期间推荐上大学道理相似),从2004年起取消推荐。无独有偶,前苏联高校一直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但是在2001年基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教育空间”的战略考虑,俄罗斯开始实行全国统一高考试点。考试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以笔试为主,实行百分制,考试科目包括数学、文学、俄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社会常识、俄罗斯历史、外语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没有一点弊端,而是说我国高考在目前国情下考虑公平性、城乡差距等因素,整体看还是利大于弊。
二、 自主招生在我国目前以及将来都只能是补充
自2003年开始,国内已有59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工作,不少人对此评价颇高,笔者不敢苟同。自主招生也和统一高考一样,有利有弊,在我国如果作为主要招生方式,弊大于利。
首先,自主招生当中普遍采用的面试带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即使排除腐败因素,面试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界一直争议很大,善于表达的考生在面试当中显然更有优势。
再者,考生应试成本增加。韩国确定于2008年推行学习美国模式高考方案,其中一点即赋予大学更大自主招生权。改革表面上看无懈可击,但是正如韩国媒体指出的一样,家长和学生为应付不同大学的不同考试,将付出更多费用、时间和精力,压力并不小于统一考试。
最后,基于正态分布的统计规律,偏才、怪才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能力结构还是中规中矩的。国内某些论者对美国大学录取模式有过于理想化的误读。美国约4000所高校当中,数量不多的名牌大学相对重视面试,其他高校还是以SAT笔试成绩为主。美国名牌大学对面试的重视程度差异也很大,比如哥伦比亚大学面试由各地校友义务进行,在录取成绩当中所占比例很小。中国考生众多,目前国内重点大学年度招生规模普遍在5000甚至上万人,如此规模如何有效面试?
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积极尝试,但在我国目前以及可预见未来,对于统一高考只能是一种补充,不宜超出某一较小比例,比如5%。因此,积极改进现有高考制度框架,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的积极效应,无疑才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合理取向。
三、 高考内容的改革
1.综合权衡,文理分科利大于弊
如果从1952年院校调整算起,高考文理分科几乎长达半个世纪。也正是如此,文理分科一直是我国高考改革的一个争论焦点。支持与反对者都有各自理由,莫衷一是。
笔者一度主张文理不分科,但是必须承认,多数人对于文科与理科之间是存在能力和兴趣偏好的,实际上这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有观点列出国内外不少学术名家兼通文理的例子,主张文理统一,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观点貌似合理,实则脱离实际。因为文理全面发展的考生过去不多、现在和将来也不会多,不能通过少数例子进行以点代面的论证。
笔者以为,正确的问题不是文理是否应该分科,而是分到何种程度为佳。折中来看,在文理科考试科目当中交叉设置一些理文科内容,一方面尊重了考生文理能力有别的事实,另一方面较好地达到了完善文理科考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2.增加考试科目,实行“新大文大理”“6+6”模式
现行3+x方案的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但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有相当距离:(1)考试科目少,反而使得竞争更集中。(2)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统一要求学生选考科目,学生个性被抑制。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竞争属性决定了考生承受的整体压力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高考科目、降低平均难度,强调常识和应用性、注重知识广度而非深度,较之现有的科目少、平均难度大的高考思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本身存在的积极因素。
不妨采用“新大文大理模式”的改革方案。改革后的文科、理科考试科目都为6门。由于科目增加,单科考试时间应进行适当压缩,压缩考试时间,有利于促使考试取向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测试转向。因为采用标准分,各科分值设计并不重要。要点如下:
理科:语文、理科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均为100分钟)、理科英语和生物(均为75分钟)、物理化学综合(120分钟)。说明如下:(1)语文科目阅读等项目60分钟。写作单独考试,时间40分钟,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调动自身知识快速完成写作的能力、现场反应能力。美国SAT写作考试时间甚至只有25分钟。(2)政史地综合科目考试层次定位为了解,均为选择题。
文科:语文、文科数学、文科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考试时间均为10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科目与理科的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科目类似,考试层次定位为了解,均为选择题。
对于新方案,或许可能出现对考生要求过低的顾虑,实际上大可不必。姑且不讨论命题难度因素,仅仅就时间而言,美国SAT数学考试时间只有70分钟、其余科目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而本文新方案数学100分钟、其余最低也为75分钟。其他因素大致相同情况下,对考生要求仍然高于SAT。
3.考试大纲导向进行结构性调整
语文考试应以阅读、写作为第一位。建议高考语文题目从文学常识、古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一般性写作5大方面进行命题。取消单独的语法、标点符号、名篇名句掌握等考题,在写作当中予以考查。
就数学而言,多数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与考试内容应以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需求为基本思想,如统计学应加强、解析几何内容适当压缩、三角函数不应过度强调公式推导等。
英语应该分文理科、分专业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目前在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全国统一的四、六级考试尚且存在巨大争议,何况高中?在城市与乡村、重点与一般中学的外语师资、视听条件差距甚大的情况下,除了报考国际贸易、外交等少数专业之外,英语不宜要求过多、过高。因此建议区别对待,特别是听力比例不宜偏高,突出阅读与写作部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