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及其澄清
作者:孙锦明 谢小连
三、 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
可以说,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是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个鲜明的科学管理甚至是科学主义管理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量运动、广为盛行的学校调查运动、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 [6],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传统从未被放弃和消弱。如此看来,科学管理尽管一直是西方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但从未放弃对人文管理的实践追求,并致力于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这种趋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相形之下,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人文化的科学管理?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
1.科学管理异化与不足并存。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等不理想状况。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7]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不容乐观。因此,消除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异化现象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还任重道远。
2.人文管理因传统负累而独力难支。所谓人文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并以小农观念、宗法观念、愚昧观念、人治观念为具体内容 [8]。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实践中甚至有人曲解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将其与我们所熟悉“人情关系”相等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
3.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才是应然选择。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要实现的是科学管理。反观实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学校规模的巨型化、班级容量的超大化、管理内容的复杂化,如果学校不能真正实现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恐怕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什么改革和创新,因此强调科学管理在学校中运用势在必行。其次,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在管理的各个层面上真正尊重人、认识人、培养人、发展人并实现人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同时鉴于学校管理实践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学校及其管理者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也即实现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的人性化和人文化。再次,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精神的理解学习和贯彻落实,我国学校管理的模式也应当实现更新。以此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以为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克服单一的科学管理弊病和人文管理不足,以实现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统一和有机融合。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的,但就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锦明等.江西省重点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3(8).
[2] 于学书.浅谈人文管理与教师发展,见刘洪涛主编.名优校长谈治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福建论坛,2006(10).
[4] 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中小学管理,2006(10).
[5] 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四川教育,2006(10).
[6] 陈如平.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http://www.54mt.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2006/7/29
[8] 冯军.管理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