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惊讶教育:让学生自我实现
作者:许大成
一、 惊讶教育提出的背景:传统教育中“惊讶”的稀缺
传统教育中有一种反常现象叫“注射”。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和散失了。
传统教育中有一种母亲情结叫 “叮咛”。它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整个教育成了准确无误的精致流程。它千叮咛万嘱咐,把学习中的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并交待了,唯独疏忽了一样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求知冲动和发展需求的学生,一个需要为自己的智慧感到自豪和惊讶的生命。
无论是“注射”还是“叮咛”,实质都是一种替代:灌输替代了唤醒;控制替代了激发;“教”替代了“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损害扼杀了,惊讶成了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省,扪心自问:我们的这种做法虽然“高尚”但是否“高明”?我们的“规范”是否已异化为让学生“就范”?我们的过度“关怀”是否已扭曲为一种“替代”?如果说携手是一种教育,那么放手是否也是一种教育?如果说,教育需要关心,那么教育中的放心是否更逼近生命的本真?
二、 惊讶教育的依据:人是自己创写的作品
惊讶教育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建设,具有坚实广泛的理论基础。
哲学中的实践观。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人是自己劳动的产品,人在劳动中显现自身的力量。哲学家黑格尔用一个通俗的事例揭示了惊奇的根源。他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进河水里,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惊奇的神色。因为他觉得这圆圈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了自己活动的结果。看到了自我创造的力量。
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惊讶源于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说,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冲动和需求。“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人充分利用天资、能力、潜力,在竭尽所能中使自己趋于完美。”
教育学的主体教育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走向成功,自觉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
建构主义学习观。皮亚杰认为,儿童本身就是自我教育和智慧发展的主要动因。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儿童消化自身的经验以顺应环境的自身的活动。这意味着儿童是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学习、理解、行动和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能够以他们自己的步骤、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摸索着前进。
三、 惊讶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自我实现
惊讶教育的涵义:惊讶教育是让学生自我实现的教育。它创设一种教育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潜能被“惊醒”和“释放”。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不断更新的自我而感到骄傲。
具体地说,当你引导学生用自己眼睛发现飘落的雪花是六角形时,你就交给了他一份惊讶。当你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开发他们的审美潜能时,伴随着心领神会的喜悦,你交给了他一份惊讶。当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种模具,折叠一种图形,培养一株鲜活的嫩芽时,你就交给了他一份惊讶。当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化解了一个疑问,掌握了一个未知点,找到了教科书以外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时,你就交给了他一份惊讶。一句话,当你交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思考发现的权利,交流对话的时空时,你也就交给了学生一份发现的惊讶、一份创造的喜悦、一份对智慧的自豪感。
惊讶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它不仅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塑造自己,更需要通过自己内在的力量创造自己。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和主动发展的促进者。第三,课堂是学生能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场所。第四,教育已不再是简单替代和机械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力量。因此,与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缺乏加工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的容器相比,惊讶教育无疑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四、 惊讶教育的策略:让校园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乐园
惊讶教育对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惊讶教育要求学校自觉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改精神,让“惊讶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在活动中发展。改变过去“师传生受”、“我管你服”机械呆板的陈旧做法,更多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面,都显示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每一株草木,都寄寓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每一次活动,都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每一项成果,都见证学生的智慧和力量。真正让校园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乐园。
惊讶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观念,实现角色的自我更新,让自己在惊讶教育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创造与成长。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刚性的指标”。在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更应当让学生认识自己。不仅应当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肯定的感情。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学生静听模式,积极关注和开发从学生经验世界里生成的“活资源”。当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成为教学中心任务的“干扰”和“打岔”时,当学生的思考与活动偏离甚至“颠覆”预定目标时,仍然乐于面对学生,并能遵循学生的思路调整教学目标和流程。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改变过去“教材主宰教师,教师主宰学生”的倾向。让教材成为专家留下的“征求意见稿”,让自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对话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差异,宽容失误,激发思考,鼓励创新。坚持话语分权,反对话语霸权。
第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少一些“确实如此”的教师证明,多一些“原来如此”的学生发现。创设真实广泛的问题与情境,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第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
[2] 中野美代子.园丁的耕耘:培育一颗惊奇的心.北京:改革出版社.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 钟启泉.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