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生命教育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
作者:张兰芳
三、 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追索:叩问生命
生命教育有三级目标,第一个珍爱生命,第二个发展生涯,第三个是人格的自我塑造。
如果说刚性的语文课堂文化赋予了学生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那么,柔性的课堂文化赋予学生以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刚性与柔性课堂文化的结合,喜爱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他们的人生发展生涯奠定基础,促使其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这也是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应该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叩问,才是语文课堂文化的本真。
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应该是叩问生命的。
1.生命的提升需要知识的积淀
首先,知识的传递需要刚性文化的规范。知识的价值不高于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但也绝对不是附属品。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认识世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仍是自己走文化环境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过程的语文教育,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规范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认知发展是必然的。强调语文课堂文化刚性的一面,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是向学生传递文化,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
其次,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行为习惯需要一些刚性的引导。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文化接受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又针对性地施以切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文化影响,使学生顺利地将知识接受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刚性的语文课堂文化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必然养料。
语文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引导,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生命基础的基石。
2.生命的滋润更需要心灵的关怀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命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指导思想。有文化意义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激情、生命动感的课堂。生命化课堂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一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应该确立的基本生命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诉求。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感动和每节课堂的温馨记忆有关,和质朴真诚的生命体贴有关;灵性的升华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世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生命的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一个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能超越现实的功利计较,又拥有做具体事情的耐力,从而一直立足课堂,知行合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刚性的规范与柔性的关怀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营造成一个叩问生命的场,丰富学生生命的成色。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年景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剑华,创生语文课堂文化.教育科学论坛,2005(11).
[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年景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增强.课堂中的心灵交融.中国教育报,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