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倡导“第三次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王为忠




  “第三次备课”的定义
  
  所谓“第三次备课”,就是在第一次备课(区教育主管部门或各学校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教师结合集体备课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诸如教学进度,应该传授的知识,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揉入本班实际教学情况及个人的知识见解进行的课前的知识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的详尽的书面形式的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个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质疑的相对集中部分以及教师间相互听课后取长补短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新发现的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强调才能阐明道理的知识现象及道理等进行的教学后的反思。
  
  “第三次备课”的价值
  
   一、 有利于做好教学工作中知识与能力的拾遗补缺,有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能力。人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大家对过去的教学及其相关行为进行回顾与反思时,总会在内心产生种种感叹、遗憾甚至是懊悔,教学行为也不例外。许多教师在上好课或批改好作业后往往会形成一个阶段性反思,肯定会发现自己在教学行为中的不足或偏颇;而且还会发现学生中知识结构存在的普遍误区或盲区。如若能不时进行第三次备课,梳理自己的教后感,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与途径,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的吸收,则必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拾遗补缺,有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能力。
   二、 有利于培养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由于“第三次备课”需要教师虚心地向其他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看法与建议,所以有利于推进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其次,由于教师间需要经常相互听课,就无形间敦促教师在相互听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他人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中存在的优缺点,把自己教学的思路与做法拿出来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被听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言语性评价,故能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思考。再者,由于第三次备课更需要教师学会对自己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自我评价,反思不足,探求完善,有利于培养学习型、思考型教师。
  
  “第三次备课”的开展方法
  
   一、 加强相互听课,努力取长补短。俗话说:“采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中国知识分子间一个不太好的传统是“文人相轻”,这在教学中是万万要不得的。人人都既有所长,亦有所短。一个教师,哪怕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无论存在多少教学常规中的欠缺,总有他自身的闪光点,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还要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不能只一味地听老教师的先行课,还要经常听年轻教师的研究课,注意把老教师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干劲和机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倾听知识的传授,更要思考他人教学过程的构思,知识结构的架建,还要观察其他教师课堂驾驭的独特技巧。相互听课之后最忌讳的是对其他老师的教学全盘照搬,适当的取舍及批评性地思考他人的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 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后感。每节课上好后,教师都应该是有所思,有所感的。也许有的教师对整个儿一节课的氛围的调动很满意,有的教师会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较为洋洋得意或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有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部分环节不够尽兴或不够满意,对教学的步骤安排总想能够有所改进,或者是想对相关知识作进一步的深入讲解或阐述。在这些情形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反思,适时写下教后感,那么,长时间的积累绝对会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三、 不断接触学生,了解困惑所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山峰是教与学的“无缝联接”。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思维同步,师生的思维能够进行知识的深入互动,那么学生基本就能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随时整合与消化,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的困惑。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每当下课后,总会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追随老师走出教室 “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些学生不仅做到了对老师所讲授内容的认真倾听,而且还努力进行了思维的跟踪,并把师生的互动升华到理解的沟通与交流,是最值得鼓励的。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在下课时消除学生的困惑外,更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探求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学生知识理解与消化上存在的不足,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口”,为第三次备课搜集相关信息。
   四、 认真批改作业,做好信息的反馈。由于每天的作业都是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所以学生的作业最能反馈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认真的批改,作出必要的批注,更要进行适当的摘录,以便在下一节课及时补充与巩固,突出学生的困惑所在。如若可能,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作业面批。作业的面批最大的好处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能够发现问题的所在外,教师更能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思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这样,教师在下一次评讲时就能够切中要害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次备课”是个弹性极强的工作,可以详实,也可以粗略,但不同的态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够做个有心人,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重要环节,那么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促进教师的早日成熟,做到教与学的“双赢”。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