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者:王武娟
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重要地位,英语教师对此非常重视。然而调查发现,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词汇教学活动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首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只讲概念意义,导致学生对词义理解发生偏差;其次,不少教师让学生记忆大量互不关联的词及其用法,却不指导学生词汇在听、说、读、写中的应用;最后,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常被忽视,影响词汇的得体运用。传统的单词教学方法枯燥,且费时费劲,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扩大词汇量,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核心问题之一。
二、 词汇教学的原则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事半功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交际中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英语词汇教学原则之一,即语言的交际性。教师在对词义、词的使用特点和范围等讲解后,应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在交际情景中运用新词汇,进而达到真正掌握。
英语词汇教学原则之二,即语言的文化性。作为英语的构成部分,英语词汇也被深深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通常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意义对等的词。即使概念意义相同,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对中英词汇中“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词汇教学研究进展迅速,词汇教学内容范围越来越广。首先是词汇的发音、拼写、词根与词源,根据组词规律了解相关词汇。其次,词汇的语法规则。如英语名词单、复数,动词人称、时态、语态变化等。再次,指词与词间的搭配,包括词组与习惯的词序等。第四,词汇功能,即如何在不同的场合确切地使用各类不同词汇及其同义词等。最后,单词的词汇意义。包括词典中的意义、与第一语言相对应的第二语言的词义,以及使用词汇中的词义变化等。
词汇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陆国强1997)词汇教学内容如此丰富,要学习词汇不可避免就要涉及文化,所以,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化对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效率。
1.通过词汇语义对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各民族都是通过词汇把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分解成无数概念,词汇越丰富,对世界的认识也就越精细。汉语和英语虽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都有丰富的词汇量。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主要表现为词语的空缺(无对应)和词义的差别(部分对应)。例如在讲解cousin(表兄、表妹、堂兄、堂妹、表嫂等)一词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比中西称谓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2.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培养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义是指词语意义之外的、能产生联想的内涵意义。具有这类双重意义的词语往往构成理解的主要障碍,因为它们常常兼指多意,甚至以内涵意义为主。这样的词语,虽然在英语里能找到概念相同的词语,却可能出现文化含义的不对应或假对应。如下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内涵上就有差别: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喜庆,但是在英语中red却是暴力的代名词;农民在中国文化中是忠厚朴实的代表,但是peasant在英语中却还有心胸狭窄之意。
3.了解成语、谚语和格言中的文化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而且难于运用得当。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但用得过多,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汉语和英语都有大量的成语、谚语和比喻手段。它们的结构、语义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具体文化环境的制约,因此能够比较突出地反映文化和语言差异。这类词语在理解上超出了文字的本意,其交际价值在于其语用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汉语中说“像落汤鸡”,而在英语中用as wet as a drowned rat来表示;汉语中说“挂羊头卖狗肉”,而在英语中却说“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的寓意与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狗是宠物,是不能虐待的,更不能吃。汉语中说“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却说 “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与中英两国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内陆面积很大,处处都是土,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然而在汉语中却说人多得像“芝麻酱煮饺子”。
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无法体现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同。如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编制”、 “捏造”、“组成”、 “化妆”等几十种意思。
4.通过词汇学习,了解文化中的禁忌
比如老师在讲religion这一单词时,就应该让学生了解西方人谈话中的禁忌。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对方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四、 注重词汇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首先,了解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提高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对自己态度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交流风格。通过中英词汇语义对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其次,了解英语语言,特别是对方的一些礼貌用语和禁忌语言。用对方的礼貌语言向对方致意,往往会让对方感到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感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有一方远离故土,听到自己祖国的语言,总是难免会激动。了解对方的禁忌语言,则是为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语言习惯伤害对方的尊严。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地方可能是一句无伤大雅的话,但对另一个民族而言,却可能是冒犯之言。比如“狗”在中国是低贱的代名词,但在英美国家却未必,“lucky dog”代表幸运儿,“top dog”表示胜利者、主要人物。
第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词汇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有助于涉外交流,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交流障碍。如讲“thirst”一词时,可以对比中英两国人做客时主人上茶的情景,中国人即使口渴也要推辞再三方接受,而西方人在同样条件下,会欣然接受。
第四,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与礼仪。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日常交际礼仪,这些习惯与礼仪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人心的。如教师在讲述wedding一词时,可以讲解西方婚礼相关的文化,如结婚典礼(wedding ceremony),结婚进行曲(wedding match),及结婚礼服(wedding dress),通过与中国婚礼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与礼仪,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第五,培养移情。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互相作用。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并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移情对于交际与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成功有效交流的主要途径。
五、 结束语
要真正教好词汇,必须注重文化,把握文化内容,促进对词汇的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重视词汇中的文化涵义,通过讲解词汇中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