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巧用时政材料 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季彩君
一、 进行课前五分钟时事讲评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收集时事材料,利用政治课授课前五分钟,由学生作新闻报道,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校内新闻,然后由全体同学进行讲评,教师最后作简要评述。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演讲,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坚持天天看报纸,收看新闻,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演讲的同时,同学们还针对演讲的时事新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时事新闻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论述。例如,在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的时事演讲,针对十六大报告中的新的精神,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环境等多角度谈论,了解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时事讲评,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使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达到政治课育人的目的。
二、 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内容
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及时引用相关的时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理论,把时事材料作为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的“桥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时政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西部大开发、十六大报告、保先教育等热点问题,既向学生传递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最新动态,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又可弥补政治教材相对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爱国热情,为主题教育提供了情感基础,又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穿插时政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弄清问题。如在讲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时,可以列举长虹、康佳、TCL等电视机厂家针锋相对的广告词及竞相降价的举措这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激烈市场竞争背后的基础是靠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在重点、难点突破时也可以引用时政材料,教材中有些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深奥,用解释和阐述的方法往往越讲越糊涂,容易陷入从概念到概念的泥潭,而用一些具体事例则可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小事例解决大问题。平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报刊,收看《新闻联播》等有关新闻节目,把握时政焦点、关注国内外新闻热点。这样做能使学生养成快速捕捉信息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把握政治方向的教育目标。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时政热点,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注意时政热点的收集。在收集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是,作为时政热点,一是必须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必须澄清的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时政热点。设置时政热点既可体现思想政治课鲜明的时效性,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最新进程,又可通过热点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拓展了思想政治课的外延,显示出思想政治课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
三、 开设时事热点专题课
即阶段性地把时事教育与教材基础知识结合起来,是以某一社会时事热点为线索,多角度、大跨度地组织相关基础知识,全方位地把握时事与教材的结合点。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做法是:先提出某一时事专题,再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的背景材料,并进行取舍归纳,最后再找出其与我们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之间的联系。例如,关于“我国社会保障”的专题,学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认识到,经济常识可用国企、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等知识来分析;哲学常识可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知识来分析;政治常识可用我国国家职能、我国政党等有关知识来分析。在联系背景材料分析时,同学们一方面巩固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深刻理解了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热点专题课重在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面能获得双赢。
要上好时事热点专题课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导”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施教之法,贵在于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质疑”上,把“质疑”的重点放在“方法”上,最终目标放在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上。在热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读、联、析、问”指导学生参与全过程,通过时事热点收集材料,通过阅读材料联系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自己在分析的过程中设问、提问,并回答问题,加强巩固练习,从而实现“导”和“学”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克服学生思维功能的单一性。围绕时事政治热点对学生思维功能进行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时事政治热点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用同一个时事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努力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按照不同的角度,收集不同的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改变了以往学生思维的单一性。
四、 在练习和作业中引用时政资料
政治课的课堂练习对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重大时事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同时这也是高考命题的要求所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练习,我都要选取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作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或作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以适应高考的要求和人才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政治课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很有必要。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应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以政治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会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巧用时事政治,及时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和运用理论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教无定法,贵在有法”,只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加强时政教学,那么,政治课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