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断层问题

作者:燕 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规定:“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基础的,应与初中历史课程相衔接。但就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来看,这种衔接不够合理,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
  
  一、 课程类型之间的断层
  
  2001年教育部同时颁布了三套与初中历史课程有关的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二)(以下简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教育部同时颁布的这三套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及内容标准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其目的是希望以此推动我国初中课程走向的多样化和综合化,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更担负着推进我国的初中历史、地理课程综合化的重任。新高中历史课程要与初中历史相衔接,就应以这三套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历史课程为基础来编写,不但设置单科历史课程,还要设置综合历史课程。但新高中历史课程没有继续实行单科历史课程与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课程设计思路,只设置了单科历史课程。考虑到课程的一致性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大影响,有些地区和学校在初中历史教育阶段,首先会选择《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单科初中历史课程,而忽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规定的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这不利于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推进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因此,实行单科历史课程的高中新历史课程与单科和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初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合理。
  
  二、 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初中历史课程采取板块学习主题的编写方式,尽量使其内容少而精。而新高中历史课程模块与专题式的设计方式,为使专题内容全面完整,增加了许多初中历史学习主题不曾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较之初中有所增加与拓宽,但应建立在初中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新高中历史课程内的增加与拓宽大大高出了初中历史的基础,出现增加过多的现象。这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层现象。例如必修(Ⅲ)专题(一)中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的内容囊括了从春秋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包括其代表人物及著作)。这相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中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事实”的内容来说,难度和份量遽然提高和增加,脱离了初中历史内容这个基础。又如,同样是对“希腊、雅典民主”内容的设计,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即可,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而高中则要求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了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以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基础,历史也不例外。然而,高中新历史课程内容难度和份量的遽然提高和增加,已大大超越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基础。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简化的现状与高中课程内容专题化的矛盾造成了两者在内容层面上的断层,出现了初中历史越改越少,高中历史越改越多的现象。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问题给高中新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教师为使教学进行下去,势必要作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不得不补充大量的知识才能学习这些内容陌生的专题知识。
  
  三、 课程目标之间的断层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内容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即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识记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达到理解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达到应用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这符合初中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心理认知特点,难度相对于过去大大降低。笔者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的内容标准为依据进行统计,得出高中新历史课程必修课要求学生达到识记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42﹪左右,达到理解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46﹪左右,达到应用层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12﹪左右。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相比,要求识记的内容大幅度下降,而要求理解的内容却遽然上升,而且要求理解的内容比要求识记的内容高出4个百分点。虽然说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初中学生来说已有较大的发展,应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但这种加强应是稳步的、过渡式的,而不是急遽的、跳跃式的,否则只会是 “拔苗助长”。识记是理解的基础,对高中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要有了良好的识记基础才会有正确的理解,而高中新历史课程的这种高要求有悖于这一科学的认知规律。若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属于“低幼化”,高中的则属于“专业化”,造成初中历史越改越易,高中历史越改越难的现象。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之间距离遽然增大,致使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目标要求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之间出现了断层。
  为使初、高中历史课程有良好的过渡衔接,避免出现断层现象,应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初、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即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出发,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层次的内容,达到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状态。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性质,一些学生毕业后不再接受学校教育。所以,在设计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时,应使其内容尽量是全面的、浅层次的,使初中学生学习后能对人类历史(含中国历史)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则要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层次上有合理的加深,以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学习后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对于内容目标要求而言,初、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时,应准确把握初、高中两个阶段、六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内容目标要求,使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总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目标,再通过三年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总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目标,由此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要求的过渡式提高,避免断层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