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生本时代”教学设计的内容诉求

作者:童国嘉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理念得到了确认,教学设计不仅是对知识学习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价值取向是要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认为“生本时代”的教学设计应把内容诉求或“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上。
  
  一、 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学情分析
  
  一般说来,对教学设计的起点分析,是从教学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等背景因素分析开始的。而对学习者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起点分析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生本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主要区别所在。其要求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认知水平、情感动力等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以正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在学习需要和知识起点方面,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概念,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多大的差距。只有准确了解这些,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作为学习重点,哪些知识要讲,哪些可以略讲或不讲。技能起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在获取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知识、能力问题所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问题,属于可接受性问题;而态度起点分析,所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肯不肯学的问题,是乐接受问题,属于学习的动力、情感范畴。判断学习者的态度如何,往往较为困难,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行为倾向以及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影响学习的因素,以此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和个别化教学策略。由上可见,这种基于对学习主体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任务的设计方法,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形成让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案。这样,以往教师、教材的“知识权威”和“话语霸权”就会被消解,学生的地位得以彰显,不再是以往课堂中的知识灌输对象,而是一个对话者、自我意义的建构者。
  
  二、 教学设计的重点——“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就是说,新课改的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强调“双基”,转变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个新的目标要求,理应成为“生本时代”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重点。
  如果说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还比较容易设计,我们的老师也精于此道的话,那么,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就是新的难题了。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过程价值”的追求与设计。一般说来,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课堂教学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并通过过程的形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学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价值,主要是加强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设计,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学,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丰富的活动参与,获得更多互动、对话、沟通、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转变,在获得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的同时,更能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其次,要重视直接体验的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主观选择,属于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对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主要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体验、尝试,在实践中增强感悟,在尝试中品味人生,在体验中丰富情感,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三、 教学设计的难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教学观决定了课堂教学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因为从人的角度来讲,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限量性,在课堂上,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不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生成性。教师不应该以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经验来规定学生、限定学生,而应该是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主动的生成和发展。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内容在本质上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建构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师生通过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在多元、开放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质疑、分析和磋商,达到自我意义的建构。所以,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经验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单纯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预设是前提,是基础,教学设计必须重视预设,没有高水平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生动的生成。同时,生成是活力,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和魅力的课堂。在生本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坚持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追求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一要提高预设的普适性,不能一刀切,一成不变。一般要求针对一个问题,想到多种可能,预设多个教学方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否则,出乎意料之外,就会招致被动。二要重视生成的特殊性。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有预设性发展,也需要有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就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是可以凭借经验和逻辑推演出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比较而言,生成性发展更多的是个人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化的和生命化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和发展意义的。预设的表现是显性的,可以等同于教案;生成是隐性的,是随机的;预设可以在课前,生成是发生在课中。所以,教学设计中的生成,往往存在于教师的头脑里,教学的机智中,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文化底蕴,它既可作为教案文本的追求,更应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来落实。
  
  四、 教学设计的亮点——学习方式与策略的选择
  
  学习方式和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力的形成。新课程实施后,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主流。但是,也不能机械执行,任何一种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建立在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特别关注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适切性、实效性。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该听讲接受的就听讲接受,该探究发现的就探究发现,该观察模仿的就观察模仿,该背诵训练的就背诵训练,该小组合作的就小组合作,该独立思考的就独立思考,不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机械照搬,死守教条。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设计,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要加强问题情境的设计,将知识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重视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评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具体实施中,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转变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适应期”,低起点,逐渐转,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五、 教学设计的焦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生本化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多元的或综合的,应体现以下特点: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怎样教应该跟着怎样学走,以学论教,改进“教”也是服务于“学”。②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课堂评价不应是教师的专利,成功有效的课堂评价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为重点在学,有了学生的参与,可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强自我评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师也在评价之中。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对教案的实际运用,不断进行观察、反思、自问,如我要教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学生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我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等等,以了解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如有缺陷,则予以纠正。④具有动态性、模糊性和连续性。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都是过程性评价,它有别于标准化的能力水平考试,它涉及面小(班级、小组、个人),周期短,频率高(课时、课文、单元等),形式灵活(书面、口头、操作等),评价结果也是及时的、质性的,以鼓励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以知识为本”的评价,转变到对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上来,既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让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生命发展。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