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土专家”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

作者:宣茂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简称“劳技”,以下同)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这相对于传统学科,对师资、教材、场所及设施与设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传统的学科知识型教师,适应劳技教学工作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在一些中小学,把当地“土专家”请上了劳技课堂的讲台,以保障劳技课开足、开好,探索劳技教学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方法,它值得大家研究并在中小学推广。
  
  一、 让“土专家”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是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的需要
  
  所谓乡土教材,是指根据劳技教学目标,由地方或学校组织编写的,反映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且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设计、操作、评价等学习过程,有利于集体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的劳技教材。编写乡土教材的过程,也是对当地和学校的劳技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过程,要随着当地生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加以充实、提高。是否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对劳技教学的态度与重视程度,乡土教材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劳技教学质量。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好比是“没有源头的活水,何来河流的欢唱”。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只有以乡土教材为载体的劳技教学,方能使学生积极地获得劳动体验,主动地进行操作性学习,促进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学会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技能,即一方自然环境与资源、生产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历史等养育一方人才。因此,乡土教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特征。作为劳技教师不但要认识这一特色与特征,还要使劳技教学打上这一特色与特征的烙印。
  而所谓的“土专家”,是指那些非教师职业,从事开发、生产与经营当地资源、物质、文化和服务等,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与管理本领的人才。如工厂中的工程师;各类服务业的技师、技工、师傅;从事农业开发、生产与加工的经营者及技术员;各类传统工艺的能手等等。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中小学开设劳技课,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土专家”,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如果能够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则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从本质而言,乡土教材与乡土“专家”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劳技教学资源,需要学校和教师去开发、整合和利用。其中,乡土“专家”是乡土教材具体内容的生产者与开拓者,而劳技教师只是乡土教材的学习者与传播者。劳技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技术性”,这对于现任的劳技教师是最缺少、最薄弱的。总之,无论开发乡土教材,还是使用乡土教材,都需要乡土“专家”参加与参与。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挖掘与发现这些“土专家”,并通过了解、比较和选择后积极引进,为我所用。
  
  二、 让“土专家”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需要学校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对于这些“土专家”,虽然有熟练的技术与特殊的本领,但要传授给别人并非易事,要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集体传授,传授的对象又是一批缺乏劳动体验与技术素养的学生,则更是难上加难。当学校选择与确定劳技教学所需要的“土专家”以后,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即主导、策划、指导 “土专家”,使他们能自信、自主地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
  “土专家”并非是教育专家,从学校和教师而言,它还是属于一种教育资源,只有通过必要的“处理”和“加工”,教育资源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才能逐步适应和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即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无论是在劳技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过程的设计、安排上,还是在劳技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选择上,不能因“土专家”进课堂上讲台而取代或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反而,是要充分考虑“土专家”这一特殊因素出现可能产生的各种作用与影响,认真分析,统筹兼顾,精心谋划,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效消除其消极作用。让“土专家”上讲台,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素质与专业的挑战。
  “土专家”如果没有经过教师事先的策划与设计而直接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则肯定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表现出无所适从,无从谈起,甚至会目瞪口呆。因为,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终究是陌生与外行的。教师的策划与设计,最必要的是对劳技(乡土)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策划与设计,如对编写教材的目的、内容、形式及具体标准等的策划与设计,使“土专家”能有的放矢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如教师不但要策划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还要对“土专家”上讲台后讲什么、做什么,怎么讲、怎么做等方面作出比较全面、仔细、具体的策划与设计,使得“土专家”上讲台“胸有成竹”、稳健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土专家”能否上讲台,取决于教师的策划与设计是否到位,也意味着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汗水,因“土专家”参与,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策划与设计上要有所创新与突破。
  而要让 “土专家”按照教师的策划与设计实施劳技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给予比较具体的指导与帮助。如进课堂前,包括资料、材料、教具、器材、工具等是否适当、齐备,又该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的关键,在讲解与示范时该注意哪些环节与问题等。对一些“土专家”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土专家”上讲台,常会出现两种倾向:报告式或表演式,即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或默默无声独自操作。对此,对于他们是无可非议,但对于教师则须认真检讨和反思:在“土专家”上讲台前、中、后,在指导上我们是否到家、到位。
  
  三、 让“土专家”站稳劳技课堂的讲台,需要建立 “土专家”进学校、上讲台的合作与交流制度
  
  让“土专家”走上劳技课堂的讲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了目前中小学(尤其是初、高中)所面临劳技资源缺乏与师资不足的困难与问题,还能促进劳技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质的优化,但最主要是它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如作者所在市(县)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块状)性经济:香榧之乡、樱桃之乡、草莓之乡、珍珠之乡、茶叶之乡、竹笋之乡、鱼米之乡、花木之乡和水果之乡等区域特色农业;五金城、管业城、机械制造城、衬衫城与袜业城及纺织之乡、鞋业之乡、传统工艺之乡、五金之乡、矿业之乡等块状工业经济;还有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都具有区域特色与优势等。要使区域性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对此,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尤其是劳技教学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只让“土专家”走上讲台是不够的,更要让他们站稳讲台。这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土专家”上讲台成为制度化。
  学校是建立这种制度的主体,实践证明,建立“土专家”教学合作与交流的制度是必需的、可行的,但须因地、因校、因人制宜逐步建立和补充完善。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建立以下四项制度:
  一是要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合作的制度。学校要主动地、积极地争取当地社会、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当地社会和家庭要努力为学校教育提供人才、教育资源与条件,并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主动地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与义务。
  二是要建立区域间教育资源与“土专家”教学的合作与交流制度。学校之间共同开发具有同一性的教育资源,交流成功经验与方法,建立区域劳技教育资源库与“土专家人才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丰富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资源与人才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建立教师与“土专家”的合作与定期交流的制度。教师要主动地与“土专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如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等加强合作,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及时交流与反馈,建立相应的合作与交流的资料档案。教师自己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也要帮助“土专家”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教学过程不断得到优化。
  四是要建立对“土专家”评价的合作与交流制度。对“土专家”评价是必须的,但不能用学校对教师评价那套制度去评价“土专家”的“德”、“勤”、“能”、“绩”,对“土专家”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与方式等都需要进行实践与探索,逐步建立相关制度,加快和完善此制度,最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之间对“土专家”评价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评价制度的补充与完善,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对“土专家”评价的环境与氛围,从整体上促进“土专家”更好地走上和站稳劳技课堂的讲台。
  总之,让“土专家”走上劳技课堂讲台,对于当今中小学劳技教育是大有作为的,能推进劳技教学的机制、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也对促进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知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