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马 蓉
对学生社会技能缺失状况进行全面了解、诊断,是教师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首要前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全班辅导法:首先讲解相关社会技能知识;再提供榜样示范,鼓励部分表现积极的学生观察模仿;接着教师及时给以点评,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最后进一步强化,反复练习,使之巩固形成习惯。采用此法时注意摆脱情境的限制,设计多种角色活动,能有利于社会技能的保持和迁移。对少数或个别社会技能缺失者,可采用个别心理咨询、纠正训练、同伴带动、要点提示等方法。例如,使用同伴带动法帮助学习上有交流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发动其他同学自愿结成学习救助组,特别是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技能优势者的带动作用,教师往往只注重技能缺乏学生的补救,而忽视这一有效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轮流或共同与该同学讨论交流学习问题,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及时给双方以鼓励和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能力均可达到较好效果。
2.稳固家庭的“源头”作用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源头,也是培养社会技能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教育功能在我国很早就受到了重视,例如封建社会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家庭以血缘和经济为基础,其教育的先入性、长期性和情感性,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具有持久影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稳固基石。随时代的发展,小家庭、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多,各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大大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迫切需要稳固家庭教育的源头作用。
家庭的结构关系、父母的职业状况、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社会技能的形成,其中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为突出。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是孩子心理上避风的港湾,尤其是离异和单亲父母,应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状态,尽量避免给未成年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其次,要采用宽厚、民主、启发的教养方式。“知子莫若父”。父母在了解孩子交往状况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意见、适度满足要求并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独生子女还应鼓励其走出家庭结交同伴,走进社区了解社会,以克服自我中心、任性等不良交往习惯。再次,积极与学校配合。社会技能教育领域需要拓展,家长应主动与老师分工合作,经常互报学生人际交往等状况,共同解决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交往障碍问题。最后,理智地进行教育投资。现代家庭经济状况出现了显著差异,对孩子学习投资过度或不足现象应当引起重视:过多投资会造成学习压力过大;投入不足又会使学生丧失受教育机会。科学的投资应建立在中小学生接受基本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自愿和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此外,年轻的父母如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不仅可以开发智力潜能,还可以改善一些因先天因素,如早期经验匮乏、遗传因素及脑损伤等造成的社会技能缺乏状况。
3.关注同辈群体的“弥补”作用
中小学生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儿童所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它具有自愿性、平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使儿童获得强烈的同盟感、成人感、平等感等该群体特有成人无法替代的情感体验,因而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所欠缺的多种心理需要,特别是现代核心家庭的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同辈群体具有极大的弥补其情感生活贫乏的功用。同辈群体对学生的交往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尤其在儿童进入初中后,在许多方面甚至会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然而,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如高效的模仿作用、平等自由的交往氛围;但也有不良影响,如一些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同辈群体。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同辈群体状况,一方面,尽量创设各种交往条件和场所,组织儿童共同活动,发展和扩大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经常进行行为观察并与其思想交流,一旦发现异常行为或不良倾向,就要互相配合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
4.发挥社区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照”作用
社区是学校教育课堂的延伸,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和机会,学生的社会技能在这里得到实践和应用;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区中社会群体的参照和模仿。社区教育,主要通过大众传媒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或象征性的社会行为的“参照群体”实现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时代感和渗透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感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对外界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识辨能力较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更多倾向于参照和模仿。需要指出的是,大众传媒是否具有积极作用,与传播形式无关,而是取决于传播的内容和具体的社会情境场合。为协同发挥大众传媒“参照群体”的教育作用,社区、学校、家长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监督、控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渠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正面参照作用。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时间和机会,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合作技能,使他们从儿童起就能参与社会性的活动,最终能够顺利地融入全球化社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 陈小坤.论学生社会技能的结构、评估与培养.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2).
[2] 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 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范翠英.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模型研究及其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 周运浓.儿童社会技能缺陷与教育对策.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
[6] 佟月华.国外儿童社会技能研究新进展.济南大学学报,2003(13).
[7] 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