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重视数学学习中必要性的体验
作者:金晓群
一、 接轨生活实际,体验学好数学的必要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注重生活与实际相联系”,“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形,而这些问题又确确实实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是值得一学的。
如在在学习打折销售问题时,我展示了一则报纸上的新闻:
“满200减80”顾客损失49元 京城华堂商场被告欺诈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李京华)北京市的张先生因看到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满200减现金80”的减价广告,便花427元买了一件羽绒服,但没想到羽绒服是打完九五折之后才减价的,算来算去,自己还亏了49元钱.张先生觉得华堂商场是在欺诈消费者,便告到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他的损失。
张先生在起诉书中提到:2006年10月31日,他看到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在大门上方所做的商业广告后,到商场购买了一件羽绒服。张先生看到广告上清楚地载明:“满200减现金80”。羽绒服在商场货架上的标价是618元,但商场是在先打九五折后才按广告上的“满200减现金80”予以减价,致使张先生因此损失人民币49元。
张先生表示,他曾经找到消费者协会,请求调解,但因华堂商场原因调解无效。张先生认为,华堂商场采用商业广告形式促销商品,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致使他遭受经济损失,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北京市实施《消法》有关规定,华堂商场的行为已经构成欺诈,应双倍赔偿张先生的经济损失。
目前,此案正在审理当中。
展示了这则新闻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知道张先生主张的损失49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2.张先生会胜诉吗?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展示类似的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运用数、式、方程、函数等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解决生活实际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深刻体验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二、 感受数学“危机”,体验深入学习的必要
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小学生刚进入初中,在短短的三章内容里,数系即作了两次大扩充——小学里学过的数→有理数→实数,难度不小。对此学生心里难免会嘀咕,我学习这么多抽象的数有什么用?那么如何打消学生学习当中的畏难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更进一步的学习中去呢.运用下面的例子,即可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中的“危机”,体验数系扩充的必要。
例1:小聪原有零用钱12元,星期一花了5元,星期三他母亲又给了他10元,星期四用了12元,到了星期六,小聪准备购买一袋原价为14.90元的“大雪饼”,钱够吗?
这确实是平常会碰到的问题,而现在用小学的知识来解决,式子容易得到:12-5+10-12-14.90,可是算到下一步后,出现了5-14.90,若要计算答案,发现用小学的算法已无法完成了。
例2:一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为1.44m2,边长为多少m? 一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为2m2,边长为多少m?
对例2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容易找到:1.22=1.44。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已学过的数,它的平方等于2.而另一方面,面积为2m2的正方形桌面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只要把四个边长为1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重合拼接即可)
通过例1学生认识到有必要把小学里的数系扩展到更大的范围,通过例2学生认识到数系有必要从有理数范围扩充到更大的范围,从而理解了深入的数学学习并非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数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 测试作业良知,体验自主学习的必要
一到寒暑假,老师们总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假期作业,以达到巩固旧知识,提升数学水平的效果。遗憾的是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有80%左右的同学存在着抄袭答案的不良行为。为此,我在上学期末,便酝酿着一项特殊的测试——作业良知测试。
上学期末,布置要完成的假期作业是数学周报专刊——《数学直通车》,此练习册后面附有详细的答案.假期转眼而过,同学们都带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学校,我随意翻了几本数学直通车,内容均详尽而充实,我没有对直通车进行批改便发回去,并说:“《数学直通车》中有不懂的,可以在最近几天内订正完成。”开学两周之后,我正式进行了良知测试。试题全是从《数学直通车》中原原本本地抽出来的,有选择题、填空题,共33题,计99分,每一道题均标明了出处,测试的结果相当糟糕。以我任教的初二(2)班为例,本班是教学实验班,平时成绩应该还是不错的,上学期期末检测,满分150分,该班平均分为136分。而这次测试的情况是,全班的最高分89分,最低分3分,平均分54.4分,80~89分2人,60~79分10人,0~59分27人。这次试卷订正的重点不是纠正答案的错误,而要求学生写反思。80~89分的同学免写,60~79分写“往事”,0~59分写“往事不堪回首”。毫无疑问,“往事”是指自己完成假期作业时的不踏实的行为。
大部分学生在失败后,对自己的假期作业做出了真实、深刻的反省,对自己的数学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承认了自己的抄袭行为,并真切看到了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光看参考答案是不行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的坚强保证。
四、 展示知识应用,体验当前学习的必要
说实在的,有些数学问题只是数学学科发展的组成部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无多大的关系,如因式分解。在学习了整式的乘法之后,学生学习因式分解,颇感迷惑:刚刚学过(x+1)(x+2)=x2+3x+2,现在又把x2+3x+2分解成(x+1)(x+2),这不是瞎折腾吗?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动机自然不强。
这时,我在因式分解的学习过程中,插入一个片段,要求学生尝试完成下列习题:
虽然,上面有些内容,学生还没有学到,但展示这组习题的本意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解答,只是体会一下因式分解在诸多领域中的运用。
既然因式分解在数的简便计算、整式的除法、分式的混合运算、解方程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那么,学好因式分解内容自然是意义重大了。由此,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因式分解的广泛用途,坚定了学好因式分解的决心。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