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中经济常识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观点

作者:曹 葵




  一、 财政的作用有多大
  
  《财政收入》一课中,对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并且是教学的重点。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经济学界对于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有了共识: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有限。政府的财政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财政而变为“公共财政”,财政的重点转移到了政府的转移支付上了。
  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消费、出口、投资三个方面,俗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的投资资金全部来源于储蓄,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用公式表示为:
  Y=C+S+X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X表示出口。
  如果考虑到政府通过税收或者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国家的日常管理,则公式变为:
  Y=C+S+X+G G代表政府购买,当然包括政府投资。
  如前面所述,政府购买的资金都是从企业与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中以税收和国债的方式获得的,没有从总量上增加国民收入。
  经济学家就消费、出口、投资对经济的刺激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用之比为4:2:1,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消费、出口、投资所带动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数量之比为4:2:1,考虑到政府投资的挤出效用和成本,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比民间投资更小,政府投资不如民间投资效率高。这就是政府一度提出拉动内需即消费的理论原因。
  综上所述,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基本没有作用。这就是本届政府逐步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转而实行降税、农业直补等政策的理论根据。
  
  二、 目前外资对中国有多大的作用
  
  教材中提出“引进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庞大的储蓄余额意味着有大量的富裕资金,中国并不缺乏资金,这时引进外资的作用是什么?外资为什么还会大量涌入中国?从中学教材中无法得到答案。
  两缺口理论是经典的理论解释。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S=投资I,即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出现了S<I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总供给=C+S+T+M(C为消费,S为储蓄,T为税收,M为进口),总需求=C+I+G+X(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若税收等于政府收支,即T=G,则有:S+M=I+X或I-S=M-X。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M-X为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储蓄、投资、进口、出口都是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的出口能力,出现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经济结构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注意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两个缺口,一个是储蓄缺口,这是由于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形成投资约束,影响经济发展;另一个是外汇缺口,这是因为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维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进口,形成外汇约束,阻碍了国内生产和进出口。
  两缺口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为了维持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额(储备超额)同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差额)必须保持平衡。由于投资、储备、进口、出口都是独立可变的,因此,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有两种调节方法。一种是不利用外资的方法:当国内储备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备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按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备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另一种方法是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这就是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也不需要国内的储蓄来弥补。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外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瓶颈”问题。
  但是现在的中国形势大不相同,流动性泛滥,S>I, M>X,根本不缺少资金,也就是说,从经济上说引进外资已经没有必要,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引进外资就意味着贱卖中国财富。
  
  三、 加息对市场有何影响
  
  通常我们按照教材给学生讲解的是加息时要卖出股票,增加储蓄和债券投资。但是近几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错误的。
  首先要分析政府加息的原因。政府加息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简单的让经济冷却,政府调整利率水平是让经济增长经常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也就是说,政府判断经济有过热的趋势的时候,加息是为了适当降低经济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加息的时候经济增长处于加速阶段,并且还会继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出现减慢或停滞甚至倒退的时候,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才使用降息的手段,而此时经济通常已经开始衰退了,并且还会继续衰退。。
  从市场主体看。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利润率提高,所以纷纷增加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利率后,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有一定的上升,但是,并不会因此停止投资。因为原来的投资如果不进行追加投入的话,就会血本无归,经济学上叫做沉没成本,因而大部分的企业会选择继续投资,最多是缩减规模。因此政府政策不会立即显效,通常会有1~3月的时滞效应。并且为了避免对企业产生过大的影响和冲击,政府调整利率水平时都是小幅度的连续调整。
  再从市场看,经济增长时期需求比较旺盛,一般表现为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因为加息而提高的成本,由于市场处于增长期,市场价格是看涨的,厂家可以通过小幅提高价格将提高的成本转嫁出去。因而,企业通常不会因为小幅度的加息而改变原来的策略。
  在加息周期时,经济增长,市场比较繁荣,市场交易的数量和速度都比平常快,价格一般会不同程度上涨,市场的效率提高,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加息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高效率所抵消。因为只有经济增长时,政府才会加息,所以加息周期内人们对未来一般会有良好的预期,投资和需求都会不断增长。
  一言以蔽之:在加息周期内,企业的利润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而企业的利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其股票价格,所以其股票价格也是不断上升的。近年来我国的股市与债券市场实际运行情况已经证实了这一理论。
  所以正确的操作是:加息时增加股票投资,减少储蓄和债券投资。
  
  四、 GDP能否衡量一国的经济水平
  
  教材中强调GDP指标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GDP是一年当中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英文可以表述为Made in China。GNP是一年当中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可以用英文表达为 Made by China。GDP属于生产性指标,而GNP是一个不纯粹的收入性指标,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将GNP改称为GNI(国民总收入)。GDP虽然有引进来的开放性因素,但GNP不仅包括引进来还包括走出去的因素。
  发达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国,GNP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正相反,GDP增长大大高于GNP。GDP与GNP之间发达国家更看重的是GNP,但却用GDP作为衡量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标准。这里,发达国家利用所谓的国际统一的GDP指标,有意无意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数据,人为地压低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数据。
  我们用虚高的GDP指标仅仅使学生盲目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却丧失了民族危机意识。
  
  五、 顺差是不是好事
  
  教材中明确提出贸易顺差对国家有利,而贸易逆差对国家有害。但是为什么在贸易和资本两个项目上二十年来都是逆差的美国,至今是世界经济最强国。
  下面的表格最可以让大家了解顺差、逆差转变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是从逆差发展到顺差最后再到逆差,是一个引进工业然后将工业再转移出去的过程,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高水平不是贸易顺差而是逆差。所以我国贸易顺差仅仅是摆脱贫困,刚刚走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三的台阶,并不值得夸耀,更谈不上有利于国家发展。
  以上几点是现行教材与教学中与实际生活存在明显差异的地方,考试时有标准答案,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题,但是实际生活中这个标准答案却是错误的。如果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观点答题仅仅获来了分数,理财仅仅损失的是个人的财富,但是对整个教育界来说,损失的却是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未来。
  时事改变,我们的教材和教学更要及时改变。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