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贾汇亮
2.关心人的行为、关心学校的行为以及创新行为同时发展
一个有效的教育领导者,其领导行为都被描述为既高关心组织又高关心人。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处于从经验的、人治的、非理性的传统管理阶段向科学的、法治的、理性的现代管理阶段过渡。在过渡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理性与效率,因此,我国校长的领导行为对人的关心不够。另外,随着学校外部环境变化的日益加快,一些学者认为把领导行为分为关心人和关心组织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变化极快的现实,因此考虑在领导行为中加入第三个维度——发展维度[4]。发展维度是指领导者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重视价值的更新,寻求新方法,发动和实施变革。其基本假设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表现出改革创新的行为。
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建构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理论体系,应考虑三个维度:(1)人际维度:关心教职员工的需求。关心教职员工的需求要求校长有一定的领导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激励教职员工。(2)工作维度:关心学校发展。关心学校发展要求校长具备学校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技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无私无畏的胆识和献身精神。(3)发展维度:创新行为。创新行为要求校长有创造性的决策能力,能适应改革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能默守陈规。
3.校长应根据领导情境和领导对象灵活转变领导方式
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校长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采用不同的领导行为,也就是说不存在始终有效的领导行为,领导行为与环境适应是领导效能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对校长领导效能认识的差异较为明显,男性重视校长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女性更重视校长的道德修养;男性重视校长工作方面的绩效,而女性更希望校长多关注她们的生活。可见,校长要提高领导效能必须根据具体的领导情境选择合适的领导行为,也就是说不存在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领导方式。中小学校长应该按照自身的特质、具体的领导情境以及面对的领导对象作出灵活的调整与转变,以提高领导效能。
参考文献
[1] 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研究方法.赵中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39.
[2] Fred C.Lunenburg ,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孙志军,金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13.
[3] 戴良铁,白利刚.管理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9.
[4] 刘建军编著.领导学原理—科学与技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33.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