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对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魏本义
一、 “问题情境”设置的依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教材的编写明确地要求:“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还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途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的宗旨是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而学生只能机械地去听、去记、去模仿的学的模式,强调要求教师应按照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要求,选择灵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地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真正地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2.现代的师生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师徒如父子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因此教师上课必须是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否则学生可能不愿听你的课,甚至“炒”你;现代教育已从过去那种“精英”教育到现在“大众”教育,要想使绝大部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教师必须创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知识的殿堂来;现代的教育是凸显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营造气氛、创设情境首先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即选准知识和能力的切入点、生长点和学生的兴奋点.举几个课例。
二、 “问题情境”设置的几点尝试
1.合理地利用电影、电视片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
案例1“三视图”的教学引入
本节课是高中教材新增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还是对于教师的教,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我们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前,选取奥运会中,我国跳水选手郭晶晶的夺金之跳作为“问题情境”。跳水运动员每跳一次,电视画面总要从三个方向来一组慢镜头,再加上评论员的具有特色的声音沙哑的点评,学生情绪异常高涨,同时在学生中不难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向展示呢?这就为本节课的引入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案例2“平均变化率”的教学引入
授课教师一上课就播放了刘翔110米栏夺金的激动人心的片断,在学生一片欢呼声中,教师适时地插问一句:“您能知道刘翔在这110米中各个时间段的速度吗?您想知道他在今后的训练中还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地加强吗?”这样以来,学生就从亢奋的情绪中转入到极其强烈的探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2.结合实际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
教师如果能从身边发生的事加以提炼作为课堂引入的问题情境,这样一是简单明了、易于接受,二是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案例3“向量加法”的教学引入
T:你能看懂这幅地图吗(如图1,多媒体显示地图略)?
S:台商乘飞机从上海先到香港,再从香港飞往台北。
T:本来完全可以从上海直飞台北,但在人为的阻挠下,现在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航,而要绕道香港,再到台北,走了多少冤枉路啊!不过我们深信,在两岸民众不懈的努力下,从上海到台北的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一定会实现!
在一片欢呼声中,学生的大脑得到了烘热,使思维很快达到预定的兴奋状态。
3.利用自然现象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
自然界中处处有数学,而自然界中处处用到数学,但教者如果仅仅说这一句话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适当地选取一些作为“问题情境”的引入,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利用糖水中,再加适量的糖,糖水变得更甜了,为什么?这一常见而又朴实的例子,还蕴藏如此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真有用,真好玩。(选自本节课的学生小结。)
4.巧用童歌、民谚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
童歌、民谚因其朗朗上口、生动活泼而深入青少年的心里,因此在课堂的引入中如能选取一首作为“问题情境”的引入,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5“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引入
教师上课就问学生是否会背诵这样的童谣:“一只哈蟆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要求学生齐声背下去,刚开始还行,背着背着就“乱七八糟”,乱成了一窝粥了。这时教师提示说:
这一个“?”的引入,把学生惊住了,经过短暂沉寂后,教室里暴发出学生的由衷的掌声,因为这“?”太厉害了,它可以表示1,2…100…,想什么就是什么,这时教师抓住学生说的“表示”引入正题。
三、 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听到关于如何创设情境的问题,但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学科内涵?这些问题关注得还不够深入。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针对性、潜在性、应用性是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是否有现实性,更要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课堂情境要富有学科味。
自 “问题情境”进入课堂,就一直深受师生的喜爱,这也作为衡量教师是否执行新课改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评优课中,授课教师总要在 “问题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可谓是缤彩纷呈,大开眼界,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① 场面过热闹,有喧宾夺主之嫌;
② 设计的“问题情境”偏离主题太远,有点儿花里胡梢;
③ 设计的主题不明显,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引到正题上来;
④ 设计的“问题情境”太过冗长,冲淡主题。
毋庸置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应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必须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生活中的随意性与教学的严肃性、抽象性之间的关系,应理解“问题情境”的引入,是帮助学生步入“正题”,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把原应强调的知识被一些“形式”淡化了;应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没有“情”的“境”,或者是为了情境而设置“问题情境”,是毫无价值的。
四、 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问题情境”要遵循生动、有趣、简单、明了的原则,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问题情境”设置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课改向更深层次的深入,“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更加科学化、人文化,将会更加地深入到师生心灵深处,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费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课.人民教育,2007(6).(责任编辑刘永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