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生物解题过程中“四者”角色的培养

作者:刘学廷




  高考的形式是纸笔化考试,录取的标准主要是分数的多少,能否考出高分,就要看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解题能力。但是在生物习题讲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习题,但解题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有的甚至是类似的题目或原题还是不能得到满分。所以如何提高“答题能力”,避免学生“一错再错”,成为高三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然,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则涉及到学生一系列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等。本文仅从培养几种角色来谈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一、 突出“练习者”角色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土壤”,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同学一听就懂,但是一做就错。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只满足于听得懂,而不知道我们学习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做题。而能做题,不是口头上喊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尤其是高三阶段,必须经过大量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例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孟德尔两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现象及解释等知识十分了解。但是在这一节内容中一个常见的题型是利用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来计算发病率。如果不进行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解题速度、正确率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当然,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对突击式的、填鸭式的、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式的练习方法,而应该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按考试目标的要求,精选精练,提高解题能力。
  
  二、 强化“命题者”角色的培养
  
  加强命题者角色的培养并不意味着组织学生命题,而是指在解题时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因为虽然许多试题都是源于教材,但在高考中却进行了改组(或转换角度、形式,或进行必要的综合),命题人都将考查的知识点表现在新的情境中,只有找准题眼(题中的关键字、词等),弄清题意,才能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明确答题的方向,从而打开解题的思路。
  例如2003年江苏高考题第3题: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5毫米见方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做下列处理(见图及图注),这四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
  
  从表面看这道题好像是一个物理现象,很多同学弄不懂题意,也就无从下笔,其实命题者命题意图是考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也就是说哪个试管中叶片光合作用最强,找到切入口,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答案C)
  命题者的角色不但要求学生能弄懂命题意图,还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变形”。例如可以对原题“一题多问”、“一题多形”,可将原题中的情景、已知条件、设问等进行改动,然后再重新命题、求解。如可将概念题改为图形题,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但是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例题(2004江苏高考):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我们可对它这样变形:
  (1)一题多问:酶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脂肪酶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等等。
  (2)一题多形:
  a、变成实验题: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变成图形题: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
  
  
  三、 加强“编写者”角色的培养
  
  编写者是指编写教材的人,要学生做一个“编写者”,不是要他们编写教材,而是要他们熟悉教材,就像教材是自己编写的一样。一旦题目涉及课本哪个知识点,应该很快地回忆出有关知识内容。因为不管是知识类题目还是能力类题目,其涉及的知识几乎都是源于教材。所以要想考出高分,必须对教材十分熟悉。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第41题: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生态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等。
  这道题其实考查的是课本上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碳循环的过程、能力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危害等基础知识,答案在课本上都可以找到,如果我们对教材熟悉的话,这道题拿满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试题中还可以看出不少题都具有综合性或彼此关联的特点,体现知识的内在的关联和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熟悉,不但要体现在知识“点”,还要体现在“线”和“面”上。
  
  四、 注重“阅卷者”角色的培养
  
  在每次高考过后,很多同学会根据答案来估分,但是大多数同学的估分比最后公布的分数高。原因之一就是:对评分标准不熟悉。特别表现在非选择题的答题上,要么写错字、要么答不全、答不准。
  例如江苏2005高考题33题: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青霉菌发酵产生青霉素。青霉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青霉素是青霉菌的________代谢产物。
  (2)在生产和科研中,常选用处于________期的青霉菌作为菌种或研究材料,因为此时的青霉菌代谢旺盛,________和________比较稳定。
  (3)对青霉菌菌体生长情况的测定,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________,再计算发酵罐中菌体的总重量。
  其中第(1)小题答案中需氧异氧型,养、氧容易搞混。
  因此,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会做题,还要学会根据答案来批改题目,了解评分标准;不但能将答案写出来,更要能得分。
  总之,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四者角色”的培养,这样才能摆脱被动的学习局面,真正地“听得懂、做得出、得高分”。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