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必须将学生从“做题语文”中解放出来

作者:赵荣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逐渐地不再去理会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不去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反复地阅读品味课文的语言本身,不去领略欣赏课文本身整体的风格美、韵律美,不去挖掘蕴含在文章内部丰富而深厚的艺术魅力,而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将一篇篇完整的课文拆散开来,弄成七零八落、莫名其妙的各种问题即“练习题”、“测试题”,然后,教师不用讲解、不用分析、不用启发,只要将这些习题、试题资料一发,让学生在一组组四选一的所谓标准答案中胡乱地打勾打叉,最后跟老师一一对照所谓的答案(反正是ABCD,不是你对就是我对),也就完事了,我们称这种做法叫“做题语文”。
  “做题语文”是随着“标准化试题”的出现而在语文教学的领域里逐渐蔓延开来的。虽然近年也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注意并曾力图加以纠正,但它们仍然像韭菜一样,割一茬就更疯长一茬。为什么呢?首先,每年语文中考、高考的试题总是少不厂这一类“标准化试题”,因此,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我就不教。中、高考的导向成了“做题语文”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其次,在市场经济急功近利风气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缺乏科学而有权威的评估机制。以高考、中考成绩作为评估学校、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尺,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而“做题语文”正是应试教育的怪胎。第三,语文教研及教学人员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及教学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积极的探索,满足于一知半解和随波逐流。第四,大量以赚钱为目的的、粗制滥造的语文试题资料涌入校园,成了一些学校使用所谓“权威”的学习资料的借口(其实是既省掉了自己研究出题的麻烦,又找到了赚点小费的渠道),等等。
  现在,有不少地方,动辄全校、全乡、甚至是全县性地统一使用着各式各样的语文习题、试题资料,这些资料,无一是本校、本乡、本县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编写的。基本上是什么“北京海淀”、“湖北天门”等等所谓全国重点名校“特级教师”们编写的(天知道他们从什么地方拼凑出来的)。有的没有书号,有的没有出版社,连具体作者或主编什么的都没有,粗制滥造,名目繁多。县乡一级新华书店里有关教育的书柜上,基本上被这些练习册或测试集充斥着。什么“堂堂练”、“课课通”、“宝典”、“金点子”、“冲刺一百天”、“状元之路”等等,种类多达几十种。在某种程度上,真是达到了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地步。应试教育风行时,这些习题集的封面全都是“应试大全”之类;到了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它们的封面又全部变成了“素质教育检测题集”了;眼下鼓励创新教育,这些陈年老帐又要改头换面,纷纷披上了“创新教育”的外衣。其实,翻开里边一看,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换汤不换药,粗陋浅薄到了极点。真是“‘素质教育’、‘特级教师’——有多少‘水货’假汝以行”啊!
  这种粗制滥造、刁钻古怪的习题资料,是“做题语文”滋长蔓延的温床,也是“做题语文”得以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愈走愈远的拐仗。它以“少讲多练”为借口,将学生拖入了语文学习无效劳动的误区。它割断了语文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肢解、阉割课文的整体性,破坏了一篇篇作品的完整美,使学生远离了原著、远离了课文本身,远离了真正的语文。学生一整天在支离破碎的知识废墟里拣破烂。不见机器,只见零件;不见楼堂馆所,只见瓦砾砖石。学生长期地被这种题海海水淹没浸泡,不仅学不到什么真正的语文知识,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既浪费了精力,又浪费了青春和生命。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斥责的:它们“将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其后果之严重,不能不引起业内外人士再一次真正的高度重视。
  1978年3月16日,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在《人民日报》上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10年的时间,2700多个学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25年过去了,吕老的话言犹在耳,可是,我们某些地方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虽然“应试教育”已经成为过街老鼠,虽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口号在新世纪初年就传遍全国,甚至换了几套新的教材,代表语文最新理念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隆重推出,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但是,请走进各地的新华书店看看,有多少经改头换面的“做题语文”还在堂而皇之地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柜,请随意翻翻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哪一个没有三五本甚至更多的“做题语文”的练习题册?“做题语文”影响之深,为害之烈,较之25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按新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还是“大多数不过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沮丧、痛心的局面?一句话:“做题语文”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剥夺了学生学习真正语文的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做题语文”造成的恶果的麻木和习以为常,却已非“咄咄怪事”,这才是今天真正的“咄咄怪事”!
  必须将学生从“做题语文”中解放出来。这已经是一定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首先,教育界、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教研工作者,必须建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捍卫中华民族母语的纯洁性和生命力出发,充分认识到“做题语文”对科学健康的语文教学秩序和状态的深重破坏,认识到“做题语文”对我国近20年来语文教学整个局面的广泛而又恶劣的影响,立即从意识上、观念上彻底地清除“做题语文”的流毒,首先从思想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其次,广泛而深入地掀起一轮新的教师培训暨语文教学理论学习运动,充分运用各级师范院校以及电视网络等等条件,大力宣传《语文课程标准》,向广大的语文教师灌输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广大教师重新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重要地位,明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鼓励和倡导语文教师利用课程优势,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教育广大教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教育语文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再次,从制度上严格规范社会上各类图书的进校渠道,有必要对那些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教学辅导、练习用书市场进行清理和整顿,从源头上堵截“做题语文”的继续流泛。
  最后,要彻底改革和尽量完善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这是能否彻底解决“做题语文”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业内外人士对此也曾经相当尖锐地提出过批评或建议,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有关部门应该抓住机会,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应地建立一套发展性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即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还要配之于一套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取代原来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套评价体系中,要充分发挥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反思总结功能、展示激励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向导功能。实现语文课程评价的“三化”:第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在以客观性答案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考试上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阅读和创作的差异,注重对个体认识和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并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并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考查学生的记忆、认识、理解、积累等认识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如自觉和积极地参加校内校外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的行为观察、情景测验等。第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即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第三,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交叉评,使评价成为语文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等等。最终扭转目前一考定终身、分数即生命的传统局面,从根本上铲除“做题语文”赖于生存的土壤,将千千万万中小学生从“做题语文”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关燕云)